茶叶采青

【茶叶采青】    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 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 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 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 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 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 也有一心三叶 。 目前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 可利用机械采茶, 既省力且快速 。  
    茶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作原料制造而成, 这些被采下来的新芽或新叶被称为「茶青」, 制造的过程包括「萎凋」、「发酵」、「杀青」、「揉捻」与「干燥」, 成茶以后尚可从事一些「精制」过程使其外形更加美观、品质更加稳定, 也可以从事一些「加工」, 使其更加多样化 。 最后是「包装」成商品, 提供消费者饮用 。  
茶青 
    前面说过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芽或叶制成, 意思是说要「嫩」, 老叶是不能拿来当原料的 。 但嫩中又有别, 有些茶是愈嫩愈好, 希望朵朵都带有芽心, 但有些茶却希望成熟一点的叶子, 也就是等枝叶长熟后才采 。 前者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芽茶类」, 后者以采嫩叶为主制成的茶类称为「叶茶类」 。  
    为什么要有这样原料上的区分呢?因为以嫩「芽」为主制成的茶, 其茶性比较细致, 以嫩「叶」为主制成的茶, 其茶性比较粗犷 。 人们为了制成各种不同风味的茶来饮用, 所以在原料上就开始有了不同的选择 。 我们买回来的茶, 不论从干茶的外观或等泡开以后看叶底, 都不难看出它是以嫩芽为主的茶还是以嫩叶为主的茶 。  
    「芽茶类」的茶并不是非要全部都是芽心不可, 全部都是芽心当然是属质优的一级, 但毕竟太奢侈, 所以搭配一、二叶刚开的新叶是被允许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心一叶」或「一心二叶」, 到了「一心三叶」或「一心四叶」就难免影响品质了, 但市场上还是可以看到这类茶,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随时要喝那么高品级的 。  
    「叶茶类」的茶青是等茶树该季的新枝长熟, 顶芽已开面叶, 新芽不再继续抽长之时, 采下刚刚开面的二叶或三叶 。 最新开面的芽心会与前面一片新叶成「对口」的样子, 所以茶青这时的状况被称为「对口二叶」, 如果第三叶还没有变老, 可以多采一叶, 就称为「对口三叶」 。 开面叶的茶青比较容易制成香气, 但滋味会嫌薄, 所以最好掺杂20%~30%的带芽茶青, 也就是在新枝尚未全部长熟之时就要开采 。  
    「芽茶」就如同成长之中的青少年 。 「叶茶」就如同已经长熟不再长高了的成年人, 以它们作原料制成的茶当然有其不同风味 。  
    「芽心」也称为「芽尖」, 会多少带有绒毛, 也会因品种的关系带有较多或较少的绒毛, 这些绒毛在「成茶」上会显现出来, 称为「白毫」, 所以只要看到茶名冠有「白毫」, 如「白毫银针」、「白毫乌龙」, 就表示这种茶很强调白毫, 它一定选用绒毛较多的品种, 而且制造过程中尽量让白毫显现 。 也有些芽茶不强调白毫, 制造过程中将绒毛压实, 就成了所谓的「毫隐」, 如西湖的「龙井茶」 。  
采青季节 
    一年能采制几次茶叶, 因海拔高低、土壤状况、经济性需要而定, 从六次到一次不等 。 春天采制的茶称为春茶, 冬天采制的称为冬茶(或称冬片) 。 以台湾而言, 春天最适宜采制不发酵茶与轻中发酵茶, 夏天最适宜采制重发酵茶与全发酵茶, 秋冬与春天相同, 但品质略逊于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