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特色美食小吃( 三 )


高粱在高平叫做蕉子 , 是神农氏所传下来的五谷之一的稷 , 圪条的历史看来是相当的久远了 。 圪条的做法简单 , 但有一样东西却是离不了的 , 那就是榆皮面 , 离了他 , 休想做成 。 以前人们所吃的圪条大都是纯蕉子面的 , 口感较差 , 充饥而已 , 所以也叫黑圪条或红圪条 , 后来白面盛兴以后 , 人们就在其外面包一层白面皮 , 吃起来就别有风味了 , 但现在圪条已面临着由主食沦为一道小吃的危险 。
白面是近三十年来才有重新夺回主食地位的 , 有人说他是外来的 , 还有人说它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 , 没有定论 , 但在中国种植的历史是非常久远了 , 在中国几千年来 , 他和粗粮一起交替占据着北方人的餐桌 , 世道乱的时候 , 或统治者盘剥的较紧的时候 , 粗粮就多一些 , 有时甚至粗粮也成了缺物 , 那就该饿死人了 。 每到了太平开明的年代 , 他才会回来主导人们的生活 。 总之 , 白面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物 。
白面是上佳的饮食材料 , 他可做的主食种类很多 , 但它作为高平人的主食 , 却主要是面条 。 高平的面条种类究竟有多少种 , 我至今没有弄清 , 但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是三大面条 , 扯面、饸饹、擀面 , 至于刀削面、炉面、截片儿、接疙瘩、碱面、溜疙瘩、拨鱼儿 , 羹面条等等 , 在高平也常吃 , 但和这三大面条是无法相比的 。 如果说扯面是面条之王 , 高平人恐怕都不会反对 。 高平的扯面或者说拉面独具特色 , 其做法、口感、吃法和兰州拉面、甚至加州牛肉拉面完全是两码事 。 做好拉面的关键是饧面 , 饧面绝对是经验和技术的结晶 , 把式不好 , 拉面就变成了接疙瘩了 。 拉面必配猪肉臊子 , 方称至尊 , 以前曾是过年过节或者招待贵宾的首选食物 , 拉扯 , 在此有挽留客人的意思 , 有着极高的文化内涵 。 但现在也有人喜欢配小浆水 , 这种吃法其实不伦不类 , 不讲究 , 有伤面条之王的风范 , 小浆水虽然香酸爽淡 , 别具风味 , 但毕竟寡、离 , 配圪条、饸饹还行 , 和扯面恐怕有些不搭 , 非是看不起浆水 , 实在是觉得不协调 。 浆水虽然在大鱼大肉的今天 , 比较惹人喜爱 , 但在以前 , 则是“狗肉上不得台面”的 。
我对拉面情有独钟 , 但它真正让我记忆犹新的却只有一次 , 那是差不多二十多年前 , 在商场工作的时候 , 有一天中午去同事家吃饭 , 他老婆人长得虽然不赖 , 且扯面的的功夫绝对少有 , 又细又长 , 近似于饸饹 , 捞的时候用筷子抖几抖 , 都没有一条断开 , 一条面一碗是小意思 , 最难得的是滑爽和筋道 , 合而不容 , 多少年来 , 再也没有那种感觉 , 就为那碗拉面 , 每次见到那位朋友 , 都会和他开“晚上归你 , 白天归我”的玩笑 。
扯面在高平周围的几个县区 , 也比较流行 , 必定是同一地域 , 文化相通 , 而说到饸饹 , 就是纯粹的高平特色了 。 即使在比邻的晋城长治的街头 , 开饭店卖饸饹的也是地道的高平人 , 绝对没有一个外地的 。 做饸饹 , 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 , 但得有特殊的工具 , 饸饹床子 , 一个小圆桶 , 下面许多眼儿 , 上面一个和圆筒相匹配的圆柱体 , 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支架上 , 就是饸饹床子了 , 现在的的饸饹是高平绝对的主食 , 适用范围最广 , 吃的次数最多 , 饭不过三顿 , 走不过三家 , 必有一顿或一家是饸饹 。 就像南方人和大米一样 。
我刚毕业那几年 , 一个人在城里漂着 , 不想做饭 , 晚上常常到古城路电影院门前的小吃摊儿上买吃 , 哪儿有一家云泉的年轻夫妇在卖饸饹 , 一块多钱一碗 , 鸡蛋土豆西红柿豆角臊子 , 再放一点他自家调的辣椒 , 它家的碗也大 , 那时几乎每天都盼着天黑 , 好到他家摊儿上吃上一碗 , 上瘾一样的心慌 , 必到吃后才心满意足 , 神采飞扬 。 至于高平的其他面条 , 都各有做法 , 各有讲究 , 说起来千头万绪 , 就没有结束的时候了 , 以后有时间再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