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历史之产量

武夷茶自南朝进入京城之时 , 产量很低 。 唐宋两朝分别以腊面茶和龙团凤饼出现时 , 因只供少数贵族享用 , 产量不高 。 元朝在武夷四曲专设御茶园 , 武夷茶大量入贡 , 特种茶的产量日益增加 。 据文献记载 , 在初贡阶段的至元十九年(1282)“岁贡二十斤 , 采摘户凡八十” 。 三四十年后 , 由于贡制扩大 , 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 , 制贡茶5000饼(一斤约20饼) 。 贡茶的扬名也使民间饮茶趣味日臻 , 民间产的产量也随之增加 。 明嘉靖年间撤销御茶园 。 解脱官办的管束以后 , 茶叶产量又获上升 , 年产量约5万公斤 。 清初 , 武夷茶远销海内外 , 产量增加很快 , 但未有详细记载 。 清光绪年间 , 年产量高达35万公斤 , 其中武夷岩茶(乌龙茶)20万公斤 , 桐木红茶(包括正山小种)15万公斤 。 民国3年(1914)武夷岩茶产量最高 , 达22.5万公斤 , 但正山小种生产却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 出口滞销 , 产量锐减至数万斤 。 民国5年 , 正山小种产量再次锐减至2.5万公斤 , 仅是光绪年间的六分之一 。 民国13年 , 因战事频繁 , 影响茶叶生产 , 产量锐减了一半多 , 仅10万公斤 。 民国19年 , 又因福建省境爆发刘卢战争(省府官员刘和鼎与卢兴邦土著军阀之间的战争) , 茶叶再度滞销 , 年产量降到1万公斤以下 。 民国23年 , 又因国民党军队“围剿” , 封锁崇安苏区 , 产量只有1.75万公斤 。 随后 , 茶叶生产陷入低谷 , 特别是传统出口英国的著名红茶——桐木正山小种红茶更是一落千丈 。 民国2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当年产量仅4万公斤 。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民国30年 , 正山小种红茶年产量锐减到0.15万公斤 。 民国33年 , 福州被日军占领 , 海运不通 , 正山小种红茶年产量再次锐减到0.05万公斤 。 抗日战争胜利后 , 产量有所回升 , 民国36年 , 该茶年产量为1.25万公斤 。 但不久因金圆券贬值 , 全县茶叶生产又陷入窘境 。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民国37年 , 全县年产量仅0.65万公斤 , 其中正山小种红茶为0.15万公斤 。 针对民国时期崇安县政府漠视和摧残武夷茶生产的情况 , 爱国华侨陈嘉庚十分愤懑 。 他于民国29年率领南侨筹赈祖国慰问团回国视察武夷山时 , 看到茶园杂草丛生 , 荆棘遍地 , 十分痛心 , 批评政府说:“武夷山自出名茶以来 , 已数百年之久 , 历代政府只知抽税权力 , 对研究培养与制造完全置之不闻不问 , 任农夫及商家沿用旧法 , 不思前进 , 当前虽有人提议改善 , 然在污劣官吏统治下 , 亦仅托空言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崇安县人民政府大力扶植茶叶生产 。 经过近10年的恢复和扶植发展 , 1958年的产量增至15.26万公斤 。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 茶叶生产顿受挫折 , 1962年经过经济调整后 , 产量虽有上升 , 但仍低于1958年 , 为13.75万公斤 。 随后年产量逐年略升 。 1975年增至31.64万公斤 。 1985年突破60万公斤 。 随后每年以年均11.37万公斤的增长速度递增 。 至1993年 , 产量激增至151万公斤 。
武夷茶若干年份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公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