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史简述( 二 )


唐代, 鄂西荆巴山地, 仍有成片的天然茶树林分布 。 陆羽云:“茶树, 南方之嘉木也 。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 有两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 。 ”又言:山南“以峡州上, 生远安、宜都、宜陵三县山谷 。 襄州、荆州次 。 襄州, 生南漳县山谷 。 荆州, 生江陵县山谷 。 圻州, 生黄梅县山谷 。 黄州, 生麻城县山谷 。 品与荆州, 梁州同 。 ”李肇《唐国史补》载:“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 。 江陵有南木, 圻州有圻门团黄” 。 西蕃赞普所珍藏的六种地方名茶, 其中就有“此圻门者”一种 。 按:陆羽《茶经》乃言淮南之茶, 出圻州、黄州者下, 恐当时制茶不精之故 。 这说明, 当时圻州所产的圻门团黄, 制作精良, 堪为上品 。 除供应内地人饮茶消费外, 还远销至西藏, 此可证圻州产茶之饶 。 《膳夫经手录》载 。 唐·建中时期, “江夏已东, 淮海已南, 皆有之 。 ”“圻州茶、鄂州茶、至德茶, 已上三处出外者, 并方厚片, 自陈(河南淮阳)、蔡(河南上蔡)已北, 幽(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并(山西太原)以南, 人皆尚之, 其济生收藏榷税, 又倍于浮梁矣” 。 “江陵北木茶, 凡下, 施州方茶、苦硬, 以上二处, 悉皆味短而韵卑, 唯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 。 “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 皆出其下 。 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 虽所出至少, 又胜于茱萸[寮字上部换竹]矣” 。 “圻水团黄、团饼薄, 每片至百余斤, 率不甚[上分下鹿]弱, 其有露消者, 片尤小, 而味其美 。 ”按:王观国《学林新编》言:“圻门团黄, 有一旗一枪之号” 。 言一叶一芽也, 为茶之极品 。
唐, 佛教兴起, 寺僧以饮茶清思 。 打坐入静, 修身养性 。 并于寺周围植茶, 增加收入 。 据《李太白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叙》云:“余闻荆州玉泉寺, 近清溪诸山……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 枝叶如碧玉, 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 年八十余岁, 颜色如桃李, 而此茗清香滑熟, 异于他者, 所以能还童振枯, 扶人寿也 。 余游金陵, 宗僧中孚云余茶数十片, 拳然重叠, 其状如掌, 另为仙人掌茶, 盖出乎玉泉之山, 旷古未[者见]者, 因持之见遗兼赠诗, 要余答之, 遂有此作 。 后之高僧大隐, 知仙人掌茶, 发乎中孚禅师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 ”李白对仙人掌的缘起、生态环境, 采摘制造、功能等, 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 是研究湖北茶史的重要资料, 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
五代之世, “鄂州之东山, 蒲圻、唐年县(今崇阳), 产大茶, 黑色如韭, 叶极软, 可治头痛 。 ”五代十国, 吴·杨隆演武义(919—921年)中, 隶羊山镇时, 吴元年, 定拟“茶每封十窠, 官抽一窠, 每窠茶芽二钱五分, 茶叶一两七钱 。 ”这说明鄂南阳新、大冶、通山等时已产茶 。 《新五代史》谓:“自京师至襄、唐、郢、复等州, 置茶务以卖茶, 其利十倍 。 ”此可证当时襄阳、随州、江陵、钟祥、天门等, 已出产茶叶 。 故《元和志》、《唐书·地理志》, 皆言圻州圻春郡土贡茶, 黄州齐安郡贡松萝茶, 归州土贡白茶 。 由此可见, 当时出茶之饶 。
衍入宋代, 江南西道:“鄂州土产茶, 兴国军土产茶 。 淮南道:圻州土产茶, 出圻春、圻水二县北山 。 圻水县, 茶山在县北深川, 每年采造贡茶之所, 黄州麻城县山原出茶, 安州土产茶, 荆州土产, 松滋县出碧涧茶 。 沈子日:“茶饼、茶芽今贡” 。 按:松滋县西六十里, 有碧涧寺, 唐代建 。 疑此茶系碧涧寺所出 。 峡州土产茶, 归州土产白茶 。 按《大观茶论》云:“白茶, 自为一种, 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 其叶莹薄, 崖林之间, 偶然生出, 虽非人力所致 。 ”《图经本草》云:“巴川峡山, 茶树有两人合抱者, 所产乃野生之茶 。 ”《文献通考》载, “宋制, 榷货务六, 其中有江陵府、汉阳军, 圻州之圻口” 。 乾德二年(964年)八月, 始令汉阳军、圻口置务 。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又于江陵府、襄州、复州增置务 。 淳化四年(993年), 废襄州、复州务 。 “恐当时襄州、复州茶非佳品, 或不及他处产茶之盛, 因而罢之” 。 又有场十三, 其中有圻州日王祺、石桥、洗马, 又有黄梅场 。 景德二年(1005年)废 。 又买茶之处, 湖南则江陵府、鄂州、归州、峡州、荆门 。 “山场之制, 领园户受其租, 余悉官市之, 又别有民户折税课者, 其出鬻皆在本场 。 诸州所买茶, 折税受租同山场, 悉送六榷务鬻之 。 ”江陵府受本府及峡州茶 。 汉阳军务受鄂州茶 。 圻口务受兴国军茶 。 凡茶有二类:片茶和散茶 。 片茶, 荆湖旧贡新茶芽, 大中详符元年(1008年), “上悯其苦, 诏罢之” 。 片茶有进宝、双宝、宝山两府出兴国军, 大拓枕出陵 。 散茶, 龙溪、雨前、雨后出荆湖末茶, 清口出归州 。 高宗建炎初, 罢天下榷茶合同场十七处, 而兴国军与江州军仍置场监官各一员, 可知兴国军产茶之盛 。 当时的兴国军包括现今的阳新、大冶、通山三县 。 《宋史·食货志》载, 崇宁元年(1102年), 定诸路措置茶事官, 复置司于荆南 。 说明江陵府时产茶之丰 。 房县土产茶, 宋·陈造《江湖长翁集》云:“底消山峡三分瘴, 争课卢仝七碗茶 。 ”京山县多宝寺产茶, 阳新县花尖山之下, “寺中有甘泉, 里人用于造茶, 其味清香, 号桃花绝品 。 ”崇阳县, 山民“畲粟种茶, 拙以治生 。 ”王洙在《王氏谈录》中云:“春初取新茶芽, 轻炙, 杂而烹之, 气味自复, 在襄阳试作甚佳” 。 时襄阳已产茶 。 罗田县, 唐宋“产茶极盛, 宋仁嘉祜六年(1061年), 石桥茶场, 买卖归官, 官岁计二万四千八十贯, 应入岁赋 。 ”故《元丰九城志》云:“江陵府江陵郡, 土贡碧涧茶芽六百斤 。 ”《宋史·食货志》支“江陵府贡碧涧茶芽” 。 从上述可见, 唐宋时期, 湖北是我国主要产茶地区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