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史简述( 三 )


茶税, 是唐两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 宋代, 实行茶叶专利垄断制, 侵民渔利, 时有过取, 引起了茶农对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时有发生 。 如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崇阳县“拔茶种桑” 。 政和初, 李[谬右旁换王]知房州“时官榷茶”, 复强民输旧额, 贫无所出, 被系者数百人 。 李[谬右旁换王]至, 即日释之 。 绍兴十二年(1142年), 洪适知荆门军, 时官榷茶, “以人户为率, 计口均数, 如家有一丁, 则岁受茶三斤 。 ”洪适“轻茶额钱” 。 人咸颂之 。 嘉定十年(1217年), 郑清之调峡州, 时“茶商群聚暴, 召慕之 。 ”景德年间, 钱冶知圻水, “麻城茶场, 岁增五倍”, 民苦不堪命(《黄州府志》) 。 刘立灾害, 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鄂州官岁市茶五百斤, 三司请益减一百万斤, 诏许宽一年 。 (《欧阳修集》) 。 淳熙间, 孟涣知荆门军, 蠲免“无名茶租”, 民受其利 。 乾德三年(965年), 苏晓, 出为淮南转运使, “建议榷圻、黄、寿等州茶, 置十四场, 规其利, 岁入八百万缗 。 ”由上观之, 宋代茶业生产, 在挫折中有所发展 。
三、明清时期的茶业
明清时期, 最突出的特点, 是茶书的增多 。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守土官吏, 认识到“牧民之职, 兴利除害而已 。 害不除, 则民难以安枕, 利不兴, 则又无以资生 。 ”虽他们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段的利益出发, 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发展茶业生产的作用 。 明·何彬然仿陆羽《茶经》之例, 著《茶约》一卷, 明·王启茂著《茶铛》一卷, 清·瞿文灿著《种茶炙焙法》, 宗景藩著《种茶说十条》、龙赓言著《劝农小识》、王庭桢著《树桑植茶说》、曹南英著《制茶条议》等, 皆对茶树的生境、载焙、采摘、制造等方面, 详述备至 。 茶书的增多, 标志着我国茶业生产科技有了重大的发展 。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人们迫切需要掌握茶业生产技术, 用以谋生致富 。 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茶书, 不断公诸于世, 对于传播茶业生产科技, 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 指导茶叶生产,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元代, 光国军所属的通山、大冶、阳新等, 俱产茶 。 元盛时, “兴国及通山产茶之所, 有园户、商户 。 以茶株纳税, 每十引为一据, 据纳中统钞一百二十五两, 其所用袋装茶引纸, 俱以江州请用, 关防装袋打角, 仍运司领给, 由富池口批验称盘, 然后出江发卖 。 ”是兴国元时产茶之证 。
明季, 政府对茶业生产十分重视 。 太祖谓参政张昶日:“茶之所产, 多在江西、湖广、所以前朝茶运司, 在江州专任茶课, 尔差官分投前去, 各府州踏勘, 且数起科作额, 以资国用 。 ”《明史·食货志》载, 产茶之所, 湖北以弄昌为首, 惟兴国最著 。 崇阳县西南“龙泉山产茶, 味甘美, 号龙泉茶 。 ”兴国(今阳新)大坡山产茶”, 号坡山凤髓 。 《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 初泡极苦涩, 至三四泡, 清香特异, 人以为茶宝 。 ”《明一统志》“谓骞林叶, 太和山出 。 ”《均州志》云:“木之异者, 有骞林树, 芽茁如阳羡, 能涤烦热, 道流所珍 。 ”武当山中官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 复贡骞林叶茶, 供明王朝宗室享用 。 阳新县, 桃花尖山出茶, 号桃花绝品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兴国州, “贡茶芽六十斤” 。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讲究茶廛, “每茶一窠, 初采茶芽二两五钱, 中采二两, 末采一两三钱, 其焙干五两重 。 ”嘉靖年间, 兴国除陈折抽茶课外, 岁贡茶芽六十斤, 则务虽废, 而其制犹存也 。 嘉鱼南阳山产茶 。 明·李教有“殷勤烧茶夜煎茶”之句 。 江夏县九峰寺狮子崖产茶 。 明末“废去茶园大半, 至今每岁不下提余 。 ”荆州海会寺产茶 。 建始产茶, 明·正德六年(1511年), “产茶一千九百一十斤七两 。 ”利川县忠路雾洞坡, 土人遍种茶树, 经久耐泡, 清香持久, 谓之雾洞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