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与清王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 茶的故乡 , 而云南省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 适长著名的云南大叶种茶 , 代表性的产品便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普洱茶是茶树原产地的“故乡茶” 。 一、普洱茶名出现到清宫贡茶 云南南部的茶叶 , 唐宋以来销往西藏 。 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土番交换马匹 , 是“茶马贸易”的茶叶 。 茶叶有了稳定的销路 , 需求增多 , 便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 , 逐渐形成云南南部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在今西双版纳境内) , 声誉远播 。 明末始见普洱茶名记载.公元164 4年清朝建立 , 1659年顾治16年 , 清朝的统治势力到达云南.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 , 1726年雍正4年 , 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 , 加强行政统治) , 1729年雍正7年设置“普洱府”治 , 1735年雍正13年在府属的思茅镇设立行政组织的“思茅厅”(辖区包括今之西双版纳) 。 于是思茅的普洱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购销集散中心 , 集市贸易相当繁荣 。 清朝为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 , 鄂尔泰总督于雍正7年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 , 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 , 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的土政策 , 不许私相买卖 , 独笼其利 , 剥削山民 , 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 , 以图博得皇上欢心 。 二、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原因 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官 , 经过同各地贡茶比较 , 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 , 深得帝王家青睐 , 视为罕见名茶 。 究其原因 , 在于深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 , 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 , 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 , 并有治病、保健的作用 。 普洱茶的特性 。 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 , 并有多种文字记载 , 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 , 普洱茶“味苦性刻 , 解油腻牛羊毒” , “苦涩 , 逐痰下气 , 刮肠通泄” , “消食化痰 。 清胃生津 , 功力尤大” 。 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 。 世所咸知 , 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 , 肉食为主 , 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 , 养尊处优 , 饮食珍馐无所不极 , 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 。 而普洱茶正具这种特性 , 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 , 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特别赏识 , 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 , 有用于泡饮 , 有用于熬煮奶茶 , 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 , 例须多饮普洱茶 。 上有所好 , 下必效焉 。 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振 , 社会咸闻 。 乾隆年间 , 文人曹雪芹有所闻知 , 便在其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一书的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写出贾宝王喝普洱茶、女儿茶助消化的文艺反映 。 清宫品重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 , 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 , 味最酽 , 京师(指北京)尤重之”的记载 , 都反映了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 。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饵茶的风尚 , 代代相传 , 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 , 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 。 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慈禧)进屋生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 。 老太后年事高了 , 正在冬季里 , 又刚吃完油腻 , 所以要喝普洱茶 , 图它又暖胃能解油腻”云云 。 三、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 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 , 规定“岁进茶芽 。 顺治初 , 系户部职掌 , 七年 , 改属礼部” , 1650年“顺治七年 , 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 , 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 , 定限日期到部 , 延缓者参处” 。 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 , 至迟在1726年雍正4年 , 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 。 734年雍正12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 , 系动公件银两 , 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达”等语 , 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茶 , 是在思茅采办的 。 以后在道光初年 , 阮福《普洱茶记》中对贡茶记载得更清楚:“检(阅)贡茶案册 , 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 , 动支银一千两 , 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 , 并置办收茶锡瓶 , 缎匣、木箱等费 。 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 , 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 , 每年备贡者 , 五斤重团茶 , 三斤重团茶 , 一斤重团茶 , 四两重团茶 , 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 , 匣盛茶膏 , 共八色 , 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 。 就是普洱贡茶分团茶 , 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花色 , 由当地官员办送清官 。 接着 , 同书还介绍了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 , 谓之毛尖 , 以作贡 , 贡后方许民间贩卖 。 采而蒸之 , 揉为团饼 。 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 , 采于三四月者 , 名‘小满茶’ , 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 。 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 。 女儿茶为妇女所采 , 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 那时采制时节大体与现在相仿佛 , 是可信的 。 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 , 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 前后所有200年左右 。 皇用贡茶储存在滑官内的“茶库”里(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 。 “茶库 , 设员外郎二员 , 六品司库二员 , 无品级司库二员 , 库使十五名” , 专司收存管理 。 四、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是清朝的国礼茶 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茶 , 除了供清宫皇家饮用或分皇亲国戚外 , 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 。 视为代表清代中国高级土产品 。 史藉间有记载 , 例如乾隆年间、清朝与英国交涉两国贸易问题时送的礼品中有普洱茶 , 据清朝档案材料: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1737—1806)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入 , 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 , 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时中国只开广州单一口岸对外通商 , 要求增开通商口岸 , 降低关税 , 允许设立租界 , 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觐见团随船带来礼物19项(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 , 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钱毯、毛料等)作贺寿礼 , 以图皇帝欢心 , 打通关节 , 1793年(乾隆58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署山庄)接见英使团 , 并在万树田宴请 , 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 , 不予同意 , 但礼尚往来 , 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 , 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 。 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 , 参观、看戏 , 都要赠送礼物 。 称为“赏赐” , 每次每人一份 。 现将其中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 一赏英吉利国王物体 , 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 , 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对 , 套)479件(个) , 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 。 一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茶.计40项455件 , 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 , 武夷茶l0瓶、六安茶10瓶 。 一又随敕书赏给英国王物件 , 计41项1016件 , 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 。 茶膏5匣 , 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 。 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 , 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 , 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 , 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 , 分别等级档次 , 每人都给礼物 , 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 。 我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 , 计送普洱茶124团 , 女儿茶34个 , (普洱)茶膏26匣 , 砖茶28块 , 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 , 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 。 每次赠送国礼 , 便由清朝“军机处”逐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 , 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 。 这批清朝礼品茶的计数单位 , 普洱茶称“团” , 女儿茶称“个” 。 茶膏称“匣” , 此与思茅采办的贡茶单位称谓相符合 , 是思茅进贡清宫的贡茶无疑 。 五、北京故宫遗存普洱茶见闻 本世纪60年代初 , 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茶 , 女儿茶 , 茶膏 。 1963年故宫处理清宫贡茶2吨多 , 1963年l0月23日 , 一次偶然机会 , 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陈年贡茶实物 。 普饵团茶大者为西瓜(略扁) , 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 , 茶色褐黑 , 不霉不坏、保存完好;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 , 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 。 我曾选了一个大的普洱团茶用磅秤称了一下 , 重量为市秤5斤半 , 当是清代5斤重的团茶(清代老秤一斤合596 , 62克) 。 这种团茶形状似人头 , 对照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有“人头式 , 名人头茶.每年入贡 , 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 。 故宫这批贡茶 , 同时处理的还见有类似现代的白毫银针茶(全是白毛长芽头)、烘青茶(当是六安茶)、长方形的黑砖茶(较今茶砖为薄)等 。 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 , 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 60年代初期 , 茶叶减产 , 内销市场供应不足 。 这批故宫普洱团茶 , 打碎筛细 , 拼入散茶卖掉了 。 我于1992年11月1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偶遇故宫老专家单士元先生 , 曾询问故宫贡茶事 , 据告普洱团茶、茶膏等仍留有样品 , 故宫茶库遗存的普洱贡茶 , 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遗留下来的 , 推测至迟当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 。 历史贡茶实物 , 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 自应保存下去 , 当作一般茶叶处理掉 , 令人十分痛惜 。 六、弘扬普洱茶文化 , 发展经济 【普洱茶与清王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