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始于中国 , 中国茶馆之多 , 严格地说来 , 冠于世界 。 茶馆文化丰富 , 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茶馆 , 又名茶肆、茶坊、茶店、茶铺、茶楼等 , 是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 茶馆是随着饮茶的兴盛而出现的 , 是随着城镇经济、市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 从古到今 , 茶馆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 , 不仅具有各个时代的烙印 , 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 使得茶馆由单纯经营茶水的功能 , 衍生出了诸多其它的功能 。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 , 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 , 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 , 每日独提一器茗 , 往市鬻之 , 市人竞买 。 ”也就是说 , 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 。 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 , 不能称为“茶馆” 。 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
(二)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 , 出现了茶馆的雏形 。 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 大兴禅教 。 学禅 , 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夹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邹、齐、沧、棣 , 渐至京邑城市 , 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 , 当是茶馆的雏形 。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 , 至永昌里茶肆 , 为禁兵所擒” , 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 , 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 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 , 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 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 , 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 。 此时 , 茶馆除予人解渴外 , 还兼有予人休息 , 供人进食的功能 。
(三)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 , 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 。 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 , 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 , 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 。 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 , 茶坊每五更点灯 , 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 , 至晚即散 , 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 , 北山于茶坊内 , 有仙洞、仙桥 , 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的杭州 ,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 定都临安(即今杭州) , 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 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 , 且“今之茶肆 , 刻花架 , 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 , 装饰店面 , 敲打响盏歌卖 。 ”《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 , 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 , 谓之挂牌儿 。 ”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 , 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 , 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
(四)茶馆普及
到明清之时 , 品茗之风更盛 。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 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 , 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 , 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 , 因此 , 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形式愈益多样 , 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
(五)茶馆衰微
近现代 , 中国经历了战争 , 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 , 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
(六)茶馆复兴
推荐阅读
- 明清量两代的茶馆业
- 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
- 普洱茶树王
- 茶叶起源
- 怎样开启同花顺炒股票APP的夜间模式
- 威尔士梗有哪些喜好
- 东奇尼猫多少钱一只
- 美国短毛猫多少钱一只
- 怎么看伯曼猫多大了
- 伯曼猫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