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 。 可以说 , 没有这一基础 , 茶无以形成文化 。 宗教最基本的是儒禅道三教 。 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 , 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 。 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 事实上 , 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 。
从历史的角度看 , 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 , 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 道家的自然观 , 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 所谓"自然" , 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 , 道是自己如此的 , 自然而然的 。 道无所不在 , 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 茶的天然性质 , 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 , 到利用它、享受它 , 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 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 , 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 , 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 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 , 借茶力而羽化成仙 , 是毫不奇怪的 。 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 , 都与此有关 。 《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 , 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 。 所以 , 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 , 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 , 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 , 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 道教的"隐逸" , 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 , 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 , 二者相得益彰 。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 , 但从发展角度看 ,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 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 。 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 , 是"以茶利礼仁"之道 。 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 , 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 , 应用到人格思想中 , 这是其高明之处 。 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 , 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 , 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 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 , 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 , 落脚点在"利仁" , 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 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 , 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 , 儒家体现在核心 , 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 。 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 , 其次 , 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 , 贡献巨大 。 所以 , 没有禅宗 , 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 。 "天下名山僧侣多" , "自古高山出好茶" , 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 , 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 , 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 , 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 , 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 ,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 , 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 。 可以说 , 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 , 早已超过儒、道二家 。 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 , "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 , 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道与道教
- 下 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联系
- 观音出家日手抄报
- 5分之5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区分
- 老鸦柿盆景的栽培与造型技术
- 抖音头像上的元宵挂件怎么获得
- QQ如何上传小视频
- 中国茶道的概念与内涵
- 生活在热带草原上的翠猴,不来了解一下吗?
- 无锡:外地春茶上市小心以陈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