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港式茶餐厅翻红?年轻人吃出来的( 二 )


所以 , 如果你听到隔壁桌的人点“靓仔”和“靓女” , 可不要心生欢喜 , 以为茶餐厅还提供专人陪餐服务——“靓仔”指干净光生的白饭 , “靓女”指香稠软糯的白粥 。
这一切 , 都是为了维持用餐高峰时段的高翻台率 , 即在最短的时间服务最多的客人 。
不过 , 别看香港人在茶餐厅如鱼得水的娴熟程度 , 其实港式茶餐厅的历史并不算长 。
茶餐厅的前身是主打冷饮、冰品和三明治的冰室 ,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流行 , 西餐也走进香港人的生活 。 但在茶餐厅出现前 , 吃一顿西餐往往价格不菲 。
20世纪40年代 , 以“茶餐厅”为名的餐馆陆续出现 。 一开始 , 茶餐厅是传统冰室和西餐厅的结合 , 随后又不断增加各地特色食物 , 供应的餐食越来越多元 。 到了上世纪80年代 , 各种各样的茶餐厅已经开遍了大街小巷 。
这些平价的茶餐厅将原本主打高消费群体的西餐拉下殿堂 , 西餐厅里充满情调的私人空间不复存在 , 人们在茶餐厅拼桌而坐、速战速决 , 享受这份与西餐厅截然不同的市井气息 。
马家辉说:“你进去一家香港的茶餐厅 , 什么都有 , 从欧洲的意大利面到中国的馄饨面、火锅都可以在同一家餐厅吃到 。 ”
茶餐厅的食物可以多达数百种 , 包罗万象 , 涵盖世界各地的经典美食 , 让你一年365天都能在此找到新鲜感 。
这正是香港给人们的感觉 , 日新月异 , 兼容并包 , 永远不会让到访者感到单调 。
街坊四邻在这里谈论着家长里短 , 餐厅的电视机上总是播放着时下最热门的赛事 。 茶餐厅用一日三餐联系起各个阶层的人 , 也联系起他们的口腹之欲和缱绻心绪 。
于是 , 茶餐厅顺理成章地成为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和文化情结 。 2004年9月 , 香港电台组织了一次网络活动 , 让网友票选“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 , 茶餐厅以1930票获得冠军 。
【牛奶|港式茶餐厅翻红?年轻人吃出来的】广东人 , 改写“港味”
港式茶餐厅不仅在香港当地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 , 也随着贸易往来和香港影视剧的流行 , 走进了内地年轻人的视野 。
1992年 , 香港大家乐开始在广东各城市开设分店 , 鼎盛期店铺数量扩张到上百家 。 2003年 , 广州人梁国强创办表叔茶餐厅 , 开遍了广州各大商圈 , 随后以“表哥”和“表妹”为名的餐厅陆续出现 , 茶餐厅风靡珠三角 。 2004年 , 香港太兴餐厅进军内地 。 2009年 , 香港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内地分店 。
远道而来的港式茶餐厅受到消费者热捧 。 /新浪微博@Lady嘉嘉
这些茶餐厅受到消费者热捧 , 尤其是远道而来的香港品牌 , 尝鲜的食客总是愿意等位几个小时 。
不过 , 杀入内地的茶餐厅身价大涨 , 一改在香港“不修边幅”的装修和“几乎为零”的服务 , 从平民餐厅摇身一变 , 成了都市人的时髦选择 , 其背后的快餐文化也被“花钱尝鲜”的体验型消费文化取代 。
刚开始 , 这样的转型看起来相当成功 。
与香港本土相比 , 内地的茶餐厅往往客单价更高、翻台率更低 , 人们来此往往是为了好好吃一顿正餐、享受舒适的餐饮氛围 , 而不是匆匆饱腹 。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 , 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曾统计过连锁茶餐厅的消费数据 , 结果显示内地的客单价在200元人民币以上 , 是香港人均80元人民币左右客单价的2.5倍 。
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和市场对港风的追逐 , 翠华、太兴等品牌迅速打开了内地市场 , 表叔、表哥等定位更日常的茶餐厅也受到热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