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港式茶餐厅翻红?年轻人吃出来的( 三 )


不过 , 人们的新鲜感转瞬即逝 , 茶餐厅的瓶颈来得很快 。
过高的价格削弱了消费者进店的欲望 , 而此前被褒扬的多元化也成了多而不精的缺点 。 面对前赴后继的竞争者 , 茶餐厅失去了优势 。
茶餐厅食物丰富 , 却被诟病多而不精 。 /新浪微博@沙梨崽
2016年 , 翠华餐厅在杭州的门店关门歇业;2017年 , 翠华的营收出现负增长;2019年 , 翠华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
正如作家舒国治所说:“近年内地的城市也广开了茶餐厅 , 以为有茶、有卖餐 , 便顾名思义算是茶餐厅了 , 殊不知这茶餐厅是一专门格式的吃店 , 且它是独独绝绝创制自香港此处 。 ”
失去草根性和人情味的港式茶餐厅 , 多少显得有些鸡肋 。
好在创新为茶餐厅提供了新的活力 。 对于重视多元、融合 , 而不强求做法传统、口味正宗的港式茶餐厅 , 创造力总是很受欢迎 。
近年来 , 内地餐饮人对茶餐厅的改良 , 再次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
广州人发明的“漏奶华” , 被贴上“港式甜品”的标签 , 甚至成了年轻人心中茶餐厅的代表之一 。
在顺德 , 无论是网红风的“芝士麻薯凤梨包”“珍珠奶盖吐司” , 还是本土化的“蹦砂炒饭” , 都是别具一格的茶餐厅新发明 。
来自广东各地的茶餐厅的厨师 , 把自己搜罗的各地风味和沉淀的灵感 , 注入茶餐厅的基因 。
打卡胜地白领食堂
这两年 , 广州街头又冒出不少从前没见过的茶餐厅和冰室 。 一些从业者注意到 , 港风正在回归 。
吃喝玩乐是经济活动 , 更是文化行为 。 港式茶餐厅的兴衰 , 总是和潮流文化的步调一致 。
随着《披荆斩棘的哥哥》《声生不息》等综艺热播 , 一批香港艺人翻红 , 港风再次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
与此同时 , 港式茶餐厅也在回到“最初的样子” 。 文通冰室、敏华冰厅等新品牌出现在各大城市 , 除了名字从“茶餐厅”回到“冰室”外 , 其门店规模和装潢风格也刻意走向复古 。
港式茶餐厅正回到“最初的样子” 。 /新浪微博@敏华冰厅
消费者显然很吃这一套 。 这些外形上返璞归真的新型茶餐厅受到市场热捧 , 纷纷成为了年轻人蜂拥打卡的胜地 。
互联网分析师钱皓认为 , 这波热潮“可归结为80、90后的集体怀旧 , 也可以看作是Z世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 。
与此同时 , 茶餐厅的价格也正回归合理 。 新型茶餐厅选择平民路线 , 老牌的翠华也下调了价格 。 大众点评显示 , 翠华餐厅、文通冰室和敏华冰厅的人均消费都集中在50-60元的区间——它们还都开通了外卖服务 。
多样化的选择、合适的价格、便捷的外送服务 , 为茶餐厅成为白领食堂提供了条件 。
而对于白领 , 在茶餐厅不仅可以解决一顿日常工作餐 , 还得到了一个舒适的社交和休闲场所 。
在茶餐厅不仅可以解决一顿日常工作餐 , 还得到了一个舒适的社交和休闲场所 。 /视觉中国
吃个午餐的同时 , 和同事聊聊时事和八卦;下午茶时间 , 来茶餐厅约见客户或者放放风;下班后不想做饭 , 去茶餐厅凑合一顿……各种生活场景 , 在茶餐厅都显得顺其自然 。
起源于香港的茶餐厅文化 , 在找准定位后 , 正在融入大湾区居民的生活 , 并将其影响范围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
参考资料
[1
马家辉:香港的文化是茶餐厅文化 | 搜狐文化
[2
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 | 吴燕和
[3
失落的香港茶餐厅 | 界面新闻
[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