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家向女家行纳采礼(“六礼”之首)求婚带去茶叶等物的 , 当然不只是土家族如此 。 湖南临武、桂阳、隆回、新宁诸县汉、瑶等民族 , 男方向女方“下茶”(即“送茶”) , 除送其他礼物外 , 必须要有“盐茶盘” 。 也就是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称之为“正茶” 。 女方如果接受“盐茶盘” , 即表示双方婚姻关系确定 。 云南瑶族、佤族、德昂族、普米族等民族 , 男家向女家求婚时都要带茶叶等物 , 只有女家收下“茶礼” , 婚事才定;否则 , 女家就要把这些礼物退回男家 。 在“送茶”的程序和次数方面 , 滇西怒江、瑞丽江畔的德昂族礼仪更为繁复一些 。 开始 , 是由男方送给姑娘茶叶、烟草各一包 , 并由姑娘转给她的父母;表示同意后 , 次由男方请媒人去女家求婚 , 媒人仍需带茶叶、烟草、芦子、沙基等物去;旧时在议女子身价时 , 除货币外 , 还有肉、盐、茶、沙基、芦子诸物 。 [4]始终离不开茶 , 足见茶在德昂族婚恋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
2.吃茶
在婚俗中 , “吃茶”意味着许婚 , 即旧时女子受聘于男家 。 《老学淹笔记》载:“辰沉靖州蛮(按 , 指今湘西怀化地区少数民族)男女未婚娶者 , 聚而踏歌 。 歌曰:‘小娘子 , 叶底花 , 无事出来吃盏茶 。 ’”其中即带有试探是否同意许婚的意思在内 。 浙西地区媒人奔波于男女双方之间的说合 , 俗称“食茶”;而女家应允婚事后 , 立即给媒人泡茶、煮蛋 , 既是热情款待;同时也是借助传统物体公开表示许婚 。
这里 , 有必要说一下四川羌族婚俗中“吃茶”的特殊表现 。 川西北阿坝羌族地区婚仪中的茶礼 , 运用得十分独特而富于情趣 。 在女家许婚后 , 男家来迎亲时 , “吃茶”的礼仪沿着迎亲队伍所到之处多次进行 , 村村吃一遍茶 , 寨寨都有人出来给迎亲队伍献茶和祝福 。 沿途茶吃够了 , 祝福也满载着……[5]“吃茶”的人 , 远非女方一人或女家及媒人几个人 , 而是包括了送亲、迎亲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借助“吃茶”的约定俗成的礼俗 , 沿途许多人家都在广泛宣告和热烈祝福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 , 充分体现出羌族婚俗中的群体参与的原始遗风 。
3.定茶
【南方婚丧礼仪中的茶俗及其变革】旧时男女成亲 , 即举行发亲、迎亲、拜堂(交拜天地和祖宗)等礼仪(也还有其它与之关联的仪式) , 称之为“定茶” 。 前述鄂西南土家族婚俗 , 在“过礼”之后的“陪十兄弟”、 “陪十姊妹” , 即属于此 。 当岳家盛情款待未来的“东床佳婿”时 , 未来的新娘此时一般是不与未来的夫婿相见的 , 她很可能在寨子里另外的地方“陪十姊妹”呢 。 清代鄂西土家族有名诗人彭秋潭在所撰一组“竹枝词”中 , 对本民族此种古老而奇特的婚俗作了纪实性的描绘 。 其中第二十首“竹枝词” , 诗人自注云:“其嫁女上头日 , 择女儿九人 , 与女共十人为一席 , 谓之陪十姊妹 。 ……女亦以次酬之曰‘十姊妹歌’ 。 恋亲恩 , 伤别离 , 歌为曼声 , 甚哀 , 泪随声下 , 是‘竹枝’遗意也 。 其词有曰:‘长大成人要别离 , 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纵有归来日 , 能得归来住几时?妹妹去 , 哥也伤心嫂伤心 。 门前一道清江水 , 妹来看娘莫伯深 。 四川下来十八滩 , 滩滩望见峨眉山 , 峨眉山上般般有 , 只少芍药对牡丹 。 ”在这里 , 诗人一方面记载了“陪十姊妹”习俗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借助于即将出嫁的女儿讴唱“十姊妹歌”转录了当地流行的一百民歌 , 抒发出嫁女“恋亲恩 , 伤别离”之情 , 十分曼迥哀伤 , 催人泪下、断肠 。 仔细品味这首不知传承了多少世纪的古老巴歌(巴地民歌) , 尤其是歌的结尾之处 , 不如人意的封建包办婚姻正是出嫁女无限哀伤的根源之所在 。 因而 , 尽管父母为自己的婚事已经“定茶” , 虽然“出阁”的日期(婚期)也没有到 , 但一想到远离双亲和不幸未来 , 出嫁女在“陪十姊妹”时怎能不“曼声”低迥、倾泻积郁呢?!正如诗人在写了上述注释的这首“竹枝词”的正文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