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谚

【浅谈茶谚】茶谚, 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 所谓“谚语”, 用许慎, 《说文解字》的话说, “谚:传言也”, 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 。 茶叶谚语, 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 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 。 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 并通过谚语的形式, 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 。 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 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
茶谚不是与茶俱有, 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 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 但是, 关于茶谚的记述, 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 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 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 也直到明清期间, 才有“茶是草, 箬是宝”, 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 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 。 在古代条件下, 茶叶的收藏防潮, 主要用竹箬, 以箬封口, 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 要省事得多 。 其后一条谚曰, 所谓“善蒸不若扇炒”, 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 是指晒青不如烘青, 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 。 不过, 这两条茶谚, 无论是现在, 还是在当时, 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 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
其他, 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 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 还是较多的 。 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一下 。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 有“千茶万桑, 万事兴旺” 。 浙西开化一带, 有“千杉万松, 一生不空, 千茶万桐, 一世不穷”等等, 这些茶谚, 都较古朴, 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 但是, 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 就其风格来说, 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 。 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 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 最具代表性的谚语, 如“清明时节近, 采茶忙又勤”;“谷雨茶, 满地抓” 。 “早采三天是个宝, 迟采三天变成草” 。 “立夏茶, 夜夜老, 小满过后茶变草” 。 以及“头茶不采, 二茶不发” 。 “春茶留一丫, 夏茶发一把” 。 “春茶苦, 夏茶涩, 要好喝, 秋露白”等等, 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 。 必须指出, 在唐代以前, 从史籍记载来看, 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 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 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 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 。 所以, “春茶苦, 夏茶涩, 要好喝, 秋露白”的谚语, 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 其主要的含义, 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 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