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工艺传茗香

尽管我国茶叶种类众多,但是在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只有福建武夷山岩茶大红袍位列其中,可见其在我国茶产业中的地位之高 。 对于大红袍茶叶来说,地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其正品产量较低,非普通大众所能触及 。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大红袍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够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爱茶之人能够喝到 。
大红袍是武夷山岩茶的一个种类,源于明末,成名于清初,被誉为武夷岩茶之王,为历代贡品 。 其最早的母树已有360余年历史,至今只存6株 。 令人称奇的是,大红袍的母树长于九龙窠悬崖绝壁之上,只靠雨水与山泉浇灌,一般人只能观赏无法靠近 。 也许正是因为独特的生长方式,才成就了大红袍的独特魅力 。
研究武夷山岩茶40余年的前武夷山岩茶研究所所长陈德华说,炒制技艺方面,武夷山岩茶的炒制技艺在乌龙茶中算是最精细的,而大红袍的炒制技艺又算是武夷山岩茶中最精细的 。 他透露,大红袍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 每道工序都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 。 比如,做青工序是由5次摇青组成的,而每次摇青在摇的次数、轻重上都有专门的标准 。 而在双炒双揉阶段,茶叶的火候完全由炒茶师傅凭经验来掌握,多一分,少一分,都无法达到正品大红袍的要求 。
据陈德华介绍,大红袍的外形特征是外形紧瘦、色泽绿褐,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有红色镶边 。 而其品质最突出之处是经冲泡之后会有馥郁的兰花香气,香高而持久,且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
据说,留存于世的6株大红袍母树,每年茶叶产量都不超过一公斤 。 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武夷山开始了对大红袍的无性繁殖培育工作 。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克隆出近2600多公顷的大红袍茶树,分布在武夷山市10个乡镇 。 陈德华特别提到,无性繁殖出的大红袍茶树都是一样的,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一代、二代之分 。 他认为,大红袍茶叶的炒制过程才是决定茶叶好坏的关键环节 。
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武夷山岩茶的国家标准,其中对于大红袍茶叶的种植、炒制都有严格的要求 。 另外,武夷山市还为大红袍申请了地理标记,进一步对其进行保护 。
【大红袍工艺传茗香】关于大红袍最新的消息是,武夷山市将从今年开始,对6株大红袍母树实行停摘留养,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 。 武夷山茶叶管理委员会表示,大红袍母树是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活着的历史”,才作出了停摘留养的决定 。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此次停摘也表明了武夷山市政府对无性繁殖出的大红袍茶树品质的信心 。 随着科技的进步,大红袍茶叶产量必然进一步增加,但只要能严格按照历史传统和国家标准来种植茶树,炒制茶叶,相信大红袍茶叶的“岩骨花香”会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