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饮茶风俗( 二 )


在缅甸和泰国有着极具特色的“嚼茶” 。 嚼茶的食用方法是 , 先将茶树的嫩叶蒸一下 , 然后再用盐腌 , 最后掺上少量的盐和其他佐料 , 放在口中嚼食 。 冰茶也是这些热带国家的饮茶习惯 。
俄罗斯爱喝甜茶 , 喜好在茶中加糖、果酱、蜂蜜 , 有时也加奶、柠檬片 。 有些地方习惯加盐 , 如雅库特人就在茶里加奶和盐 。 他们亦喜好浓茶并用茶炊煮茶 , 常在茶中放罗姆酒 。 喝茶时先用瓷茶壶一般根据一人一茶勺的量把茶叶泡3—5分钟 , 然后将沏好的浓茶倒进茶杯 , 再从茶炊里根据个人喜好浓淡的程度续水 。
蒙古人在饮茶时 , 先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 , 加水放在锅中煮开 , 加上盐和脂肪制成羹汤 , 过滤后混入牛奶、奶油、玉蜀黍再饮用 。
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 , 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 , 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 , 茶煮沸后加上糖 , 每人斟一杯;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 , 就以锡罐烧水 , 投入茶叶;任其煎煮 , 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 , 再同时吃肉喝茶 。 这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肉骨茶是异曲同工的 。
埃及人待客 , 常端上一杯热茶 , 里面放许多白糖 , 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 , 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 , 连饭也不想吃了 。
北非人喝茶 , 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 , 饮时清凉可口 。 有客来访 , 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 , 才算有礼貌 。
南美流行的是非茶之茶马黛茶 。 南美许多国家 , 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 , 既提神又助化 。 他们是用带圆球的铜制或银制的吸管从晒干的葫芦容器中慢慢着品味茶 。 用吸管吮吸时小球起到过滤作用 , 避免茶末吸入管内 , 茶淡时还能翻滚搅动 , 使茶水变浓 。
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 , 先将陶壶烫热 , 放一茶匙茶叶 , 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 , 浸七、八分钟 , 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 , 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
美国人喜欢速溶的袋泡茶 , 法国人喜欢加有香料的高香红茶 , 英国人喜欢传统的红茶加糖或柠檬……有趣的是 ,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变化极其迅速的国家 , 讲究高效简便 ,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被精打细算着花;法国更是以他的香水和浪漫情结名誉全球;说到英国 , 我们会想到他们较之法国和美国有很大差别的保守的传统 , 以及绅士风度 , 女士高雅的仪态 。 再来比较东西的饮茶习俗 , 也发现他们的习俗和各自的文化息息相关:东方喜好素雅清静 , 西方喜好浓艳热烈 。 可见 , 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饮茶习俗 , 事实上是不同民族精神 , 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映射 , 也是社会与民族的一个侧影 。 也就是茶能助思 , 亦能“反思” , 即反映人的思想意识 。 用心得去饮茶 , 也是用心得去体会各民族的文化底蕴 。
不管各国的饮茶习俗怎样的丰富多彩 , 归根到底都受到了中国饮茶文化的熏陶 。 纵观中国的饮茶史 , 远在神农时期 , 人们就直接含嚼茶树新鲜枝叶汲取茶汁 , 感受芬芳、清新并富有收敛性的快感;之后逐渐变成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羹饮或烤饮 , 茶粥之类茶膳是极其普遍;到魏朝时变成制饼烘干 , 饮用时碾碎冲泡 , 日久 , 人们自然养成了煮煎品饮的习俗;茶事在隋唐之后日益盛起 , 后又有宋代的斗茶之风 , 至明代 , 原来的蒸青绿茶改进为炒青绿茶 , 然后又发展到各种茶类 , 茶的清饮系统从此占据中国茶俗的主导地位 。 所以 , 从中国饮茶史来说 , 是由调饮走向清饮的 。 从中国茶俗的地域性来看 ,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 , 调饮与清饮都是并存的 。 追本溯源 , 西方茶俗中的调饮是受到中国的熏陶 , 日本的茶道则是来自中国宋代的抹茶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