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茶,又称大碗茶 。 煎茶多用陈年老红茶 。 正如清代陶澍《咏安化茶》诗中写的“茶成与商人,粗茶留自啜 。 ”这种茶用一个专制侧边开口的蔑蒌装着,长年吊在火炕上让烟薰 。 煎茶时,取下一把茶叶洗静后丢入开水中煎几分钟,倒入茶缸,供一两天饮用 。 煎茶喝起来略带香甜味,夏天饮很解渴 。 住在大路边的人家,随时让过路客人到家饮用 。 解放前,安化山区几乎没有公路,出门就是两条腿走路 。 渴了可随意到路边人家歇息喝茶 。 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妇孺或挑夫走卒,热情的主人等客人在阶沿刚坐定就送上了一碗红彤彤的凉茶 。 如果客人未喝够,还可自己进屋斟,直到喝够 。
煎茶,在冬天还专制有保温的木桶,开茶倒入陶器包壶可在木桶内保温十来个小时 。 包壶有大小不等,那时我家开着店子,包壶足可存入约30煎茶,以招待乡下来购货的顾客 。 壶,口小肚大底小,壶嘴从肚边中部申出与壶口平齐,口边有四耳用于提运 。 保温木桶成园鼓形,底部架两边有轴,装在茶架上,桶盖上装有活动的雕花横木闩扶手,用以搬动茶桶斟茶,架上安有能搁好几个茶杯的长形杯槽 。 瓦包壶放入木桶,周围塞旧棉絮或稻草保温 。 这种包壶,几乎每家必备,成为梅山茶文化特有的茶具 。 梅山茶礼
茶礼,主要指婚事茶礼 。 为什么婚事要讲茶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说明 。 如宋代的《品茶录》、明代的《七修汇稿》等 。 直接涉及到“南中夷人”的有明代许次舒的《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 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 。 念人犹名其礼曰下礼,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 。 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 ”“不移置子”即当地俗称的“好女不吃两家茶” 。 而文中所指“南中夷人”,自然包括了梅山人,因而梅山人的婚事也很重茶礼 。 北宋建县后,迁入大批汉人,开始讲究“三茶六礼”了 。 所谓“三茶”指下茶、定茶、合茶 。 “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 。 民国时期简化为问名、为定、纳吉、亲迎四个程序 。 问名,俗称合“八字”,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男家请算命先生推算相合,若不合庚帖则退女方,婚事也就拉倒了 。 为定,俗称“扎庚”,男方要送去衣料行装等茶礼 。 纳吉,俗称“解礼”,即送去女方所要的彩礼,大多依嫁奁多少提出或看双方经济而定 。 亲迎,即是迎亲 。 先天由男方抬去花轿牲礼,由乐队迎亲 。 现在,移风易俗,改为相亲,纳聘、迎亲三个环节了 。 相亲为下茶,纳聘为定茶,迎亲为合茶 。 梅山风俗不同有的由女方准备到男方待客的新娘(媳妇娘)茶 。 即女方出嫁时备足闹新房和新婚后待客的茶和茶点 。 清代范寅《越谚》中所说的“茶料”:“母以莲、粟、枣、糖遣出嫁女,名此 。 ”这说明梅山越人继承了越俗并传至今 。 不同是的大多用土产或自种自做的花生、瓜子、炒薯丝、花耳及糖果等 。 一小包一小包的包着,用陪嫁的红木箱装着,用来撒给闹新房的客人 。 所谓客人,大多是些好热闹的青少年,当然也有不少成年人 。 俗话说:“三天不分大小”,闹新房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长辈晚辈的,都可入洞房闹 。 闹的目的,除了戏耍逗乐新郎新娘,当然为讨包茶点 。 正如安化清末秀才夏默庵写的《安化竹枝词》中一首描述的:“满门宾客闹新房,笑向新娘索枣糖 。 私语伴婆将钥匙,床头为启女儿箱 。 ”如今农村生活大为改善,这种茶点也随之变了 。 有些商店适时发展这种新婚糖点商品,即用小塑袋包着花生、瓜子和糖果,这就方便省力多了 。 在陪嫁的茶点中还有蛋、碗茶、鸳散等 。 这是新婚第二天由新娘招待宾客的茶 。 这种茶先把鸡蛋煮熟去壳,每碗二个,再放入碗茶或鸳散,然后用鲜汤冲泡,再由新娘用茶盘送向客人 。 客人可不能白吃,要回以红包 。 茶的碗茶是用糯米蒸熟阴干,称之阴米,吃时用沙炒或油炸即成 。 鸳散制作工序复杂多了 。 先把糯米用水泡发磨浆,然后用植物颜料染成红黄绿加本色白四色,分别用底侧钻有一个小眼的小竹筒盛着 。 米汗从小眼流出,在烧热抹油的大灶锅上画着图案 。 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啄梅”或“梅花含喜(双喜字)”等吉祥图案 。 图案有16开纸大小 。 在油锅上一次楞画四幅,图案成型后,再把图案卷成空心园筒阴干 。 新娘出嫁时,用分四格的抬福装着,底用红纸垫,一排排摆着彩色镂花的鸳散,煞是好看 。 吃时用滚油一炸就成,再撕碎放入园蛋鲜汤冲泡,颇有风味 。 我儿时常喜欢站在锅边看母亲和邻里老婆婆做这种鸳散,那种花花绿绿的图案,很能培养人的美学兴趣 。 可惜现在几近失传了 。
推荐阅读
- 安溪的茶艺、茶道、茶德
- 湖南黑茶的鉴别
- 什么样的面相容易离婚?
- 优质茶园——垦植与管理技术
- 收藏需注意几种山寨版普洱茶
- 常喝霍山黄芽益于长寿、抗衰老
- 品出、侃出个好心情
- 布朗人嚼茶、嚼烟的嗜好
- 擂茶就是女人喝的
- 霍山黄大茶可除口臭、改善肠胃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