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牛肉|日本人终于吃明白了,楼下中华料理是冒牌中餐( 三 )


小龙虾牛蛙火锅它或许能翻译明白 , 东北的铁锅炖鲤鱼就让它现了原型 。
不过 , 日本人觉得 , 这也是“真中华”的乐趣之一 , 你看松子她俩笑得有多开心 。
其实认真说起来 , 这不是日本人第一次搞到“真东西” 。
早在1870年 , 中日交往频繁后 , 华人聚集的地方就出现了正宗的中华料理 。 根据当时的《横滨市史稿》记载 , 仅横滨南京街就有130多家中华料理 。
那时的料理主要面向中国客人 , 所以口味也很正宗 , 让刚刚解禁肉食禁令的日本人 , 学习了如何料理肉类 。
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令演变
但这个发展态势被战争打破 ,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 在日华人锐减 , 为了生计 , 剩余的中华料理店不得不考虑招徕日本客人 , 于是开始改变口味 。
1910年 , 日本第一家拉面店“来来轩”在浅草开业 , 卖酱油拉面、馄饨和烧麦 , 以及改良版八宝菜和芙蓉蛋 , 这两款菜肴 , 后来就是中国人最不能理解的两款中华料理——“中华丼”和“天津饭” 。
战后物资匮乏 , 各种食材都极难到手 , 日本人深陷饿肚子的困境 。 中华料理店也不得不想办法用更少更廉价的食材填饱食客的肚子 , 于是他们想出一招 , 用调料勾芡给食客下饭 。
别看粗糙 , 但简单易做 , 温热管饱 , 大大缓解了战后日本人的热量焦虑 , 于是大受欢迎 , 也养成了从此以后 , 日式中华料理看什么都想勾个芡的毛病 。
天津饭:来 , 干了这碗浓芡!
在与大陆漫长的隔离中 , 日本的中华料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矩 。
譬如饺子当配菜吃 , 官配是拉面或炒饭 , 北京烤鸭 , 不吃肉 , 只吃皮的部分 。
回锅肉里 , 青蒜变成了圆白菜 , 菠萝咕咾肉里 , 菠萝变成了青椒和洋葱 , 一切以便宜和本地化为基准 。
时间一长 , 全日本都默认了这些规矩 , 于是日本中华料理和真正的中餐产生了生殖隔离 。
回锅肉套餐
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 日本才有了第二次搞到“真东西”的机会 。
改革开放后 , 中日交流频繁起来 , 那时候 , 日本人来中国拍了不少美食纪录片 。 当时中日合作的《中国名菜集锦》 , 至今还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 。
这轮文化交流 , 让一部分日本人重新认识了中华料理 。 不过当时华人的规模没跟上来 , 这波认知还是被淹没在了主流的日式中华料理下 。
80年代出版的《中国名菜集锦》
日式中华料理 , 也叫“町中华” , 町指街道 , 因为这些小店通常开在街头巷尾 , 量大又便宜 , 是方便填饱肚子的庶民食品 。
在近百年间 , 它们构成了日本人对中餐最朴素的理解 , 如果不是最近大量中国人的到来 , 带来“真中华” , 谁也没有发现 , 中餐世界早已换了天地 。
这一次“真中华”来势汹汹 , 与过去油盐熏黑四壁的“町中华”小店相比 , 它们更像铠甲闪亮的重骑兵 。
杨国福、海底捞、小肥羊、谭鸭血、撒椒……中国人熟悉的连锁店 , 纷纷在日本开了分舵 。
并且迅速凭借口味赢得口碑 。
和一些个人经营的“真中华”料理店一起 , 构成这一次中华料理的灵魂复兴 。
这一次 , “真中华”打进了日本主流世界 。
一位在海底捞新宿店工作的中国员工透露 , 从4年前开业起 , 日本客人比例越来越高 , 到今年 , 已经和中国客人分庭抗礼 。
与此同时 , 不少“町中华”小店也开始耍起二刀流 , 明面上提供的依旧是传统日式中华料理 , 但如果你特意询问 , 他们会拿出另一份“真中华”菜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