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到二月二,天津人的老例儿都在这|收藏 | 习俗( 二 )


这一天照例要包饺子吃,称为“咬破五”。民间特别讲究“破五”捏小人的习俗。剁馅儿被说成是“剁小人”,捏饺子皮被认为是“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
启市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大年初七
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从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过去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在古代,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九
拜天公
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
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
禁止晒衣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也不能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大年初十
石头节
古代民俗云:“年初十,地生日。”正月初十俗称“石头节”,这是历史上沿袭下来一种祭石神的习俗。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这一天,凡磨、碾、石臼等石制工具都不能搬动,否则会伤了庄稼,故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
请姑爷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五
闹元宵
在天津人心目中,“闹元宵”是春节活动的最后高潮。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家家夜不闭户,门前张灯挂彩。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街道两旁的各式彩灯上画着花鸟鱼虫、民间传说。其中悬挂“走马灯”的最为神气。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都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色彩。
吃元宵
既然是元宵节,不能不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先做好馅儿,把馅料切成小立方块,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江米粉,滚成元宵。
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舅舅要送灯为外甥祈福。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灯的种类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都是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正月十六
溜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有“溜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同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溜”除百病,还会在溜百病的时候扔一些硬币,寓意把疾病都扔出去。
二月初二
吃焖子
二月二这天,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将银灰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传说中的“龙鳞”,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吃焖子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天,妇女也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