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月饼的七十二变——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中秋佳节将至,月饼的身影也逐渐遍迹大街小巷。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块小小馅饼成为了中秋节的官方指定用饼,千百年来牢牢俘获了中国人的芳心。
时至今日,广大吃货们对于月饼的爱,更是历久弥坚。在此,小编梳理了关于月饼的“前世今生”,让各位食客能够在品味美食之余,也能够感受到其背后的厚重历史。

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江浙地区出现了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便是月饼的先祖。
汉代,张骞出西域,引入了西域的芝麻、胡桃,于是汉代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料的圆饼,称为“胡饼”。
佳节|月饼的七十二变——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文章插图
唐朝,民间流传,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匈奴,八月十五凯旋,吐鲁番人献饼祝捷。高祖李渊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外,关于“月饼”这个称谓的出现,还有一种流传的说法。相传,在长安的某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边吃胡饼一边赏月,唐玄宗忽然觉得“胡饼”一词不雅,于是杨贵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一词开始流行于民间。
北宋时期,月饼解锁了新的名称——宫饼、月团、小饼,宫廷吃宫饼,民间吃月团,此时的宫饼、月团已经有了现代月饼的雏形,有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留别廉守》),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小饼形似圆月。
佳节|月饼的七十二变——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文章插图
南宋时期,“月饼”一词终于白纸黑字地出现。钱塘人吴自牧在其介绍南宋都城临安的笔记《梦梁录》中写到:“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且如蒸作面行卖芙蓉饼、菊花饼、月饼……”但在当时,月饼跟中秋节还搭不上关系,只是一种寻常小吃,且形状也变成了“菱花”形。
到了明代,开始出现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并且此时的月饼,已经被赋予了团圆的涵义,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了。更重要的是,月饼开始成为“中秋节官方指定用饼”,逐渐摆脱原本的街巷小吃身份。
佳节|月饼的七十二变——从寻常小饼到官方指定用饼
文章插图
再到清代,中秋吃月饼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习俗,月饼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新品种、新样式不断推出,全国形成了京、苏、广、潮等地区特色风味系列月饼,跟我们现在吃的月饼已经很接近。
月饼七十二变
从发展脉络看,21世纪前的月饼大概可以用朴实无华来形容。从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到芝麻胡桃馅儿的胡饼,再到以酥、饴为原料的宫饼等,简直称得上“老实憨厚”。
到了明代,方才有巧匠在饼面印上嫦娥奔月等神话元素增加趣味,清朝以后形成的各地风味月饼也可统统归于传统月饼之流,再怎么腾挪折腾也还在人们所能接受的糕点范畴内。
但今时不同往日,月饼家族不断扩充成员,在馅料、酥皮、图案、形状甚至外包装上争奇斗艳,临近中秋,月饼市场便开始泥沙俱下,怪力乱神。
关于月饼的馅料,从来就是月饼大战的主战场,曾经备受嫌弃的五仁月饼在如今已退居二线,让位于臭豆腐馅儿、螺蛳粉馅儿甚至折耳根馅儿等让人抓耳挠腮的暗黑系月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