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拨御面

□刘君英
每当有远方的至亲好友来围场做客 , 我和爱人必驱车不远百里带他们尝上一碗拨御面 。
拨御面是承德著名的地方小吃 , 2007年其制作工艺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作为南方人 , 我第一次吃拨御面是在大学毕业后随爱人第一次到他的家乡——塞外山城围场探亲途中 。 我们途中路过承德隆化县张三营镇时正值中午 , 爱人便在一家名叫“一百家子拨御面”的饭店给我点了许多当地特色美食 , 如煎血肠、青椒炒豆片、酸菜肉丝等 , “重头戏”就是拨御面 。
店主是一对四五十岁的夫妇 , 店里摆着三四张圆桌却很整洁 。 老板娘热情爽快 , 发髻扎得一丝不乱 , 我们一进门儿就受到热情的招待 。
老板是个厨艺精湛的老师傅 , 不一会儿 , 拨御面就端上来 , 乳白色的汤里装满洁白无瑕、条细如丝的面 , 上边浮着红褐色猪肉丝、榛蘑丁和鲜翠欲滴的青椒 , 红、白、绿相间 ,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张开嘴 ,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 闻到淡淡的面香、蘑菇青椒的菜香和猪肉的肉香 , 那真叫一个诱人!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 , 夹住一根 , 往上一挑 , 轻轻一吹 , 放入口中 , 咬下一段 , 面条爽滑 , 又筋道有嚼劲 , 汤的鲜味细细渗透进面里 , 那种感觉 , 那种味道 , 惬意极了!
看我吃得香 , 老板娘笑得合不拢嘴 , 主动和我们聊起了这拨御面 。 老板娘说这拨御面虽洁白弹牙 , 却并非是用寻常面粉做成的 , 而是用荞麦做的 。 我带着疑虑问 , 荞麦面通常不是都发黑吗?怎么这面这么白 。
老板娘说 , 做拨御面的荞麦面 , 是在荞麦上磨之前 , 先将麦籽上的黑皮去掉 , 不但黑皮 , 连紧挨着黑皮的部分较黑的籽面也要去掉 , 将剩下的核心部分磨成面粉 , 所以才面白如雪 。
【承德|拨御面】拨御面的制作方法也与其他拨面不同 , 十分讲究 。 和面时 , 用滚开的水烫四分之一(冬天烫三分之一) , 然后用手蘸冷水按挤 , 将面揉成一团 , 醒十分钟以上 , 再把面放在拨板上 , 用擀面杖将面擀成八寸到一尺宽 , 不超过一厘米厚的长方形面饼 , 然后双手平持特制拨刀 , 利用手腕、手臂、手指的巧妙配合 , 按照快、准、匀、细的要求 , 拨成三棱型的面条 。 最后 , 将煮好的面盛在碗内 , 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青椒、盐做的卤 , 一碗合格的拨御面才算大功告成 。
看我们聊得欢了 , 老板也上前来搭话 。 这面为什么不叫拨面而叫拨御面?他说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 , 当年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赴木兰围场狩猎 , 途经一百家子 , 就在附近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歇脚 。 当天下午 , 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御膳安排 , 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为乾隆制作荞麦拨面 , 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 , 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纯木耳做卤 。 饭菜呈上后 , 御前太监将饭盘银盖取下 , 乾隆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无瑕 , 条细如丝 , 且清香扑鼻 , 顿开食欲 , 连吃两碗并一再称赞此面“洁白如玉 , 赛雪欺霜” , 还当即吟诗一首:“罢围依例犒筵加 , 施惠兼因答岁华 , 耐可行宫逢九日 , 雅宜应节见黄花 , 朱提分赐一千骑 , 文绮均颁甘九家 , 苏对何妨频令预 , 由来泽欲不遗遐” 。 他又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 , 从此当地拨面改名“拨御面” 。
听着美妙的传说 , 吃着美味的拨御面 , 唇齿留香 , 回味悠长 , 令我终生难忘 。
图片/大众点评
编辑/徐微微
评论区已开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