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又咸又硬的传统欧式面包,是怎样演变成又甜又软的中式面包( 二 )


上图_ 中世纪的农民
6.又咸又硬的面包怎么吃?
面包之硬 , 硬到能砸核桃能磨刀 , 那还怎么吃?
很简单 , 饿了的时候 , 把面包拿到柴火上烤一烤 , 然后用刀叉切碎 , 放进汤里煮 , 或泡一泡 , 即开吃 。 这就是传统欧式面包的正宗吃法 。
知道了这些 , 你就明白高档西餐厅在给你上面包时 , 为什么一定要为你配一份牛奶蘑菇汤 。 ——就是怕你把牙咯碎 。
说到这里 , 我们是不是立马想到了中国大西北的羊肉泡馍和烤馕?其中尤以新疆的烤馕和欧洲的面包最为相似 , 食用方式也几乎如出一辙 。
欧洲传统面包刚出炉时 , 其实也是松软可口的 , 但出炉只需几小时 , 就会迅速变干变硬 。 新疆的烤馕也一样 。 正确的吃法也是用火烤一烤 , 然后泡水吃;如果能用羊肉汤泡 , 那就更好了 。 假如你要拿起来直接啃 , 也照样咯碎你的牙 。
上图_ 欧洲人用小麦粉制成白面包
至于今天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各个都市面包店里的那些又大又软又甜的中式面包 , 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说 , 欧洲餐饮 , 以烘烤为主;而中国餐饮 , 以蒸煮为主 。 因此烤馕这种食品 , 只能在游牧地区成为主流;一旦进入中原农耕文明区 , 就只能算小吃 , 上升不到主食的地位 。
中国人学制烤面包 , 肇始于十九世纪末 。 其起因 , 一是受西方列强饮食文化影响;二是进入20世纪后 , 中国的粮食产出一年比一年多 。
粮食多了 , 人对粮食的节约意识就会淡薄 , 而对食物口感的追求则会越来越强烈 。 于是就有人在吃馒头、吃包子、吃水饺的同时 , 将目光逐渐转向了洋人的面包 。 而且 , 既然欧洲人的面包口感不好 , 硌牙 , 那咱就给他创造一种口感比它好 , 不硌牙的 。 于是就在发面馒头的基础上 , 再加入足够量的奶油、鸡蛋和蔗糖 , 放在烘箱里这么一烤 , 一款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面包 , 就这样诞生了 。
上图_ 莫高窟第159窟 中唐我国古人制作面点的壁画
与传统欧式面包相比 , 中式面包应该更符合中国人的味觉习惯:它甘甜可口 , 香味四溢;也适应中国人的进食方式:它不浸不泡 , 膨松糯软 。 更为重要的是 , 它外观考究 , 色泽清亮 , 体现着中国烹饪艺术的审美原则和趣味 , 因而一经出现 , 就被认为是一款雅俗共赏、城乡共食的甜品 。
可惜的是 , 因为受制于中式面包制作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普遍偏低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间 , 中式面包还只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较为流行;上海、北京、广州的一些高端餐厅里 , 偶尔也能看到其俊俏的身影 , 但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甜点 , 点缀于正餐的五彩缤纷之间 。
上图_ 1990年 , 《新民晚报》报道上海静安面包房顾客盈门
中式面包真正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 , 不过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情 。 因为国门的大开、西方文化的侵入、大量欧洲人士的居华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 中式面包开始在大江南北迅速传播蔓延 , 以至你今天去任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四线城市逗留 , 你也能在最普通的西餐店里吃到上好的中式面包 。 那些被认为是正宗面包的法棍和列巴 , 反而成了讨人嫌的异类 。
作者:贾玉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面包的起源与发展》冰点资讯2013.10.20
〔2〕《欧式面包与中式面包》香港华人食品报1990.7.15
〔3〕《食在广东》香港文汇周刊1982.12.10
〔4〕《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欧式面包》饮食部落2018.12.21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 ,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