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壳包肉包壳包肉……它是远古鱿鱼近亲,最后长成“五花肉”( 二 )


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 , 但它们的尝试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褶菊石的化石 , 它的外壳像一根回转的香肠 ,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二、肉包壳包肉:族群危机中的改革尝试
在俄罗斯的阿普第阶地层中 ,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白垩纪菊石——褶菊石 , 化石包含3个保存完整的外壳和约100片外壳碎片 。 他们惊异地发现 , 这种菊石与其他菊石有很大不同 。
这种菊石的外壳从中间产生了断裂 , 可能是它们为了减轻自身重量造成的 , 但它们内部的输液管道却在断口部分没有丝毫连接 , 保持着开放状态 , 直接接触海水 。 如果是普通菊石的话 , 就会因为体液流失而死亡 , 但这种菊石丝毫没有因此死亡的迹象 ,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了——在化石中无法保存的软体部分封闭了这个断口 。
如下图所示 , 这种菊石在外壳产生断裂一段时间后 , 断口由新长出的第二根和第三根竖壳的背壁封闭 , 这两根竖壳在第一根竖壳的断口变粗 , 向中间延伸 , 将断口包围起来 。 在被包围的部分 ,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外壳断裂时产生的大量碎片 , 它们也保存在后来生长出的新壳内部 , 说明有一些组织包裹着这些碎片 , 使其没有脱落 。

褶菊石的第一根竖壳(dw1)断裂 , 出现大量碎片(f) , 输液管道(sip)呈现开放状态 , 在第二根竖壳(dw2)和第三根竖壳(dw3)的背壁加厚时才被封闭 ,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除此以外 , 还有一些细微结构支撑褶菊石壳外的软体 。 它们的断口壳壁上有细孔 , 细孔穿透壳的一部分 , 直径约1毫米 , 可能与外界相通 。
同时 , 它们的壳上有长而尖锐的大肌肉附着的痕迹 , 痕迹在离生长线很远的地方 , 较为靠近壳口 , 这暗示软体的根部可能附着在离壳口很近的位置 , 大部分位于壳口以外 。

阿普第阶的一种带菊石Aconeceras具有壳外的肌肉附着痕迹 , 也可能拥有包裹壳的肉体 , 褶菊石讲到现在的“壳包肉”结构也可能与此相似 。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那么 , 我们现在就可以想象它们的样子了 , 它们像外面裹了一层鱿鱼皮的鹦鹉螺那样 , 是肉包壳再包肉的结构:最外层的软体保护着壳 , 壳再保护着内脏器官 。
如果你还是想象不出来 , 那就回想一下吃甲鱼的过程:最外层的裙边柔美软糯 , 吃完裙边 , 里面是硬质的肋骨演变成的甲壳 , 揭开甲壳 , 里面的内脏和肉鲜醇酥烂 , 美不胜收 。 想必演化到这种程度的菊石也是这样的口感吧 。
可以把褶菊石想象成甲鱼 , 肉包壳包肉的结构 , 图片来源:Wikipedia
三、壳包肉包壳包肉:终究还是保守占了上风
然而 , 它们还没折腾完 。

褶菊石并不像鱿鱼那样把外壳内化 , 再退化成几丁质长片 , 从而减轻重量、加快速度 , 而是在壳外的软体外又长出了一层新壳 。
贝壳主要由轻薄的珍珠层组成 , 富含有机物 , 普通菊石壳口处的珍珠层含有更多坚硬的棱柱层结构和更少的有机物 , 以增强壳体强度 , 这是暴露在外的壳所需要的 。
但褶菊石的壳口棱柱层只有2~3层珍珠层那么厚 , 比完全生长的贝壳中的珍珠层薄35倍 。

鹦鹉螺的壳 , 可以看到在不分隔的地方有珍珠般的闪光层 , 为珍珠层 , 珍珠层外的白色层为棱柱层 , 图片来源:Photos.combyGettyImagesNautilusShellMacroCloseupIsolatedbyCsphoto
取而代之的是 , 褶菊石的贝壳口部外侧还套着一个额外的壳层 ,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大壳包小壳 。
在普通菊石中 , 随着接近外壳口部 , 菊石壳中珍珠层的生长线变得越来越向壳口倾斜 , 但褶菊石额外壳层的生长线却是在沿壳口相反的方向上倾斜的 , 与普通菊石正好相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