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北京、成都等5城言几又书店陆续关停,转型浪潮后,网红书店现在过得怎样?( 二 )


小众文艺的诗意栖居
踏入单向空间的店门,本月新书速递书架,时下被热烈讨论的元宇宙相关书籍十分醒目。
书架靠墙摆放,偏向于电影、文艺、经济、历史等人文社科领域。架上摆着图书推荐,如《无名之町》《沙丘》等,推荐集中于人文领域。书店中心陈列文创产品,有盲盒、笔记本、钢笔、香薰与帆布袋等。
不同于西西弗书店,单向空间的咖啡吧台与书店区域并无明显区隔,书店、文创与消费区域拼贴在共同空间中。消费区域的桌面上摆着牌子,写着“点单入座,取阅图书,每次一本”,采访人员购买了一杯咖啡入座,价位较为适中。
“单向空间起源于2005年,起家是因为名人文化,由许知远、于威、张帆等几个年轻媒体人创办,后来才越做越大。”书店常客杜先生表示,他来单向空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沙龙。
据店员介绍,单向空间的常客年龄段集中在20岁以上,多为都市白领,少年儿童相关产品较少,定位更偏向于小众、文艺。店内有时会举办线下文化沙龙,与书店签约的作家也会来书店举办签售活动,甚至作家本人就是书店的常客,与读者进行一场线下的“不期而遇”。
“咖啡文化已经根植于书店的文化场景中,这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嫁接。”杜先生直言不讳,“咖啡文化是舶来品,购买咖啡的行为实际上就相当于付费享受文化空间,而书店这一文化场景,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拼贴,意在提供生活与阅读的体验。”
下午三点左右,店里几乎坐满,咖啡吧台的生意也好了不少。交流的顾客压低声音,所以并不显得嘈杂。在架子边看文创的人也变多了,其中不乏前来拍照打卡的年轻男女。
书店是一种文化生活的定位,实体书店爱好者小陆对采访人员说:“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坐标。当前的都市生活节奏太快,人们更加舍本逐末,追求金钱与物质,让我觉得十分孤独,而书店提供的文化氛围精准狙击了我的精神需求,这是网络购书替代不了的。”
“网红书店总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依赖‘颜值’营销,吸引来的顾客更多是把书店当成拍照打卡的地标,大浪淘沙后,不知能有多少人能够成为死忠。”杜先生说道。
拥有一批死忠粉丝,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2020年2月,单向空间的众筹计划再度掀起社会对于实体书店生死存亡的关注。时隔一年多,实体书店往何处去,依旧是后疫情时代难以解开的结。

书店|北京、成都等5城言几又书店陆续关停,转型浪潮后,网红书店现在过得怎样?
文章插图

上海三联书店内看书的读者。
上海三联
数字时代的一场突围
“上海三联原本是出版社,现在我们走向市场,与品牌合作推广古典工艺品,例如纸雕灯、扇子、茶具等,都可以选购。”店员向采访人员介绍店内文创商品。
“每一个书店的文化场景搭建都不一样。”琪琪表示,文创已经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定位的年龄跨度很大,选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书店的文化定位。
显然,三联的定位在于国风。书店格局是开放式,文创与书架交叉错落,严肃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营造了极强的沉浸感。
“我们书店大多数顾客都是成年人,书籍种类多样,涵盖文学、社科、经管等。”店员告诉采访人员,现在的市场就是如此,不单是卖书,如何让顾客看书的时候买一些文创,也是上海三联书店跟随市场潮流进行转型时绕不开的命题。
采访人员观察到,有些在书店挑选书籍的顾客会先看书的封面,然后翻看样书目录,假如有兴趣,就会用手机拍下书籍封面,或是在网络上搜索该书,加入购物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