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以后 , 即兴起摹古仿制之风 , 特别是明清时期 , 仿古之风达到高峰 , 历代都有仿古赝品或造假古董问世 , 清末、民国时尤甚 。 还有的赝品来自朝鲜、越南、日本、东南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 。
因此要辨别伪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时期、地区所仿(伪) , 其主要特点、手段、影响如何 , 是古代仿品、现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 。 还要弄清楚是整体摹仿还是局部仿制 , 如有单仿造型、仿纹饰、仿釉色、仿款识之分 , 所呈现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较大区别 。
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时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 , 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 , 有的是历代官窑仿官窑瓷 , 还有的是历代民窑仿官窑瓷等 。
此外 ,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龙泉窑青瓷等 , 都存在辨真伪的问题 。 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写前朝宣徳款器物 , 嘉靖、隆庆、万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乐官窑青花器物 。
到了清代 , 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 仿古瓷更加逼真 , 此后 , 仿古风益甚 , 且种类丰富多彩 , 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这类古代仿品 , 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制作技术水平很高 , 也有其较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 因此对这类仿品瓷也要鉴别出其相应年代 , 弄清是仿自哪个窑口、哪个年代及其与真品的区别 。
识真才能鉴假 , 在辨别真假之前 , 先要熟记历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总体风格及细微之处的特点 , 再将相似或存疑的实物与考古出土器物和馆藏传世真品进行比较 , 从纹饰、色调、胎釉、造型、工艺制作手法、款识字体写法特点等几方面情况综合分析 , 看两者之间在整体面貌及细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 , 与真品有否内在的联系 , 能否表现出时代共性 。
然后再对照文献资料考证 , 尽量找到仿品出处和时代依据 。 特别要仔细观察器物的细部 , 这常是伪品露出破绽之所在 。
青花瓷装饰艺术主要是以绘画手法为特色的 , 故鉴定重点除上述几方面外 , 观察纹饰、画风、笔法、彩料、青花呈色变化等显得尤为重要 。
分期与断代
目前古陶瓷鉴定分期断代法 , 以明清时期为例 , 还是习惯于先按大的朝代划分 , 再按帝王年号细分 。
从器物断代科学性看 , 实际上这种按小朝代划分法不尽合理 , 因为按时代发展和器物变化规律来说 , 本应要有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 因此按照年代或时期(包括年限、时段)的早、中、晚划分可能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
从器物鉴定角度看 , 划分的年限范围越小就越准确 。
元代以前的器物 , 定出大的朝代即可 , 不必按皇帝年号分期 , 但其中朝代较长的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 。
明清距离现代较近 , 各种传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 , 在民间还有大量仿制品 , 情况较为复杂 , 因此要力求做到鉴定准确 , 尽量缩短时间跨度 。
下面的分期 , 分别把风格和年代比较相近的时代划分在一起 , 其中年号时间较长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还可分出早、中、晚三期) , 有的处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 , 也可以初期、末期称之 。
一、明代大体可分为五期:一期为明初 , 即洪武、建文 , 共35年 。
期为明早期 , 又可分前后阶段 , 前阶段为永乐、洪熙、宣德 , 共33年;后阶段为正统、景泰、天顺 , 共29年 , 前后阶段共62年 。 其中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未见署官窑年款 , 瓷器风格亦有别于前后朝代 , 故又被称空白期 。
推荐阅读
- 稀世珍品漆茶壶
- 鉴赏雨花茶
- 怎么样鉴赏紫砂茶壶之美
- 中国瓷器的鼻祖是青瓷
- 茶具的工艺流程|瓷器全手工圆器制作工艺流程
- 感受瓷器打造的茶具餐具艺术
- 明清紫砂佳器赏鉴
- 明清紫砂佳器赏鉴会精美藏品展示
- 碧螺春茶文化鉴赏
- 明清景德镇茶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