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存在上述困难 , 研究者还是发现了两项因素 , 会让患者术后意识严重混乱的几率升高:年龄高于70岁 , 以及既有的精神问题 , 比如经常忘记约会或严重痴呆 。 谵妄也更常发生于大型手术之后 , 这种手术可能至少持续几个小时 , 需要患者住院一晚以上 。 一项研究表明 , 60岁以上的患者中 , 大约一半会在心脏搭桥手术或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严重的恍惚 , 而对于同一年龄段的患者 , 只有15%左右会在择期髋关节手术(一种时间短、风险低的手术)后发生这种情况 。
近年来的研究让麻醉药物重新成为导致谵妄的疑凶:这一次 , 科学家并没有着重考虑麻醉药物的种类 , 他们考虑的是用药总量 。 研究者猜想 , 患者接受的麻醉药物越多——也即进入无意识状态越深 , 谵妄的风险就越大 。 比如 , 一项研究中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弗雷德里克·E·西贝尔(Frederick E. Sieber)和同事使用异丙酚 , 给57名接受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区域麻醉 , 而给另外57名患者实施全身麻醉 。 结果发现 , 区域麻醉组有11名患者在术后精神异常 , 全身麻醉组则有23名患者术后精神异常 。
为何此前的研究未能发现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患者发生谵妄的几率有差异?一项相关研究给出了一条线索 。 西贝尔跟踪了15名65岁以上的患者 , 他们都接受了髋骨骨折修复术 。 研究小组为这些患者准备的区域麻醉药物包括异丙酚和一种使脊髓神经失活的麻醉剂 。 小组通过标准操作流程 , 监控了患者的血压和心跳 , 作为衡量麻醉深度的替代指标 , 从而确定合适的麻醉药物剂量 。 同时 , 还有一台计算机(事先未告知小组成员)也在确认麻醉的深度 , 计算机使用的方法更为直接但不太常用:通过连接于患者前额的电极 , 测量患者大脑的电活动 。 患者大脑发出的电脉冲越少 , 麻醉程度就越高 。 结果表明 , 至少在手术的部分时段 , 87%的患者的脑电活动降低到了全身麻醉的水平 。
“我真是大吃一惊 , ”西贝尔说 。 基于这项研究和类似的发现 , 他猜测 , 以下情况是一种常态:区域麻醉的患者接受的镇静药物过多 , 实际上进入了全身麻醉的状态 。
遗留效应
深度麻醉状态还与更加微妙但持续更久的认知问题有关联 。 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 , 香港医院的医生监测了462名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的脑活动 , 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 , 尽可能让他们的大脑保持较高的电活动水平 。 对于另外459名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 , 医生只常规性地监控血压和心跳 。 患者会接受的麻醉药物都是异丙酚或其他麻醉气体中的一种 。 术后的早晨 , 前一组患者中有16%发生意识混乱 , 常规监护组则有24%发生意识混乱 。 与之类似 , 接受典型麻醉操作的患者中 , 有15%的人术后心智障碍至少持续了3个月 , 比如 , 他们在记忆单词的测试上表现欠佳 。 而轻度麻醉组只有10%发生上述问题 。
某些病例中 , 这样的心智障碍的持续时间超过了几个月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助理医学教授简·萨钦斯基(Jane Saczynski)和同事在波士顿地区追踪了心脏搭桥或瓣膜手术后60岁以上患者的心智能力 , 追踪时间达到一年 。 在记忆与注意力测试中 , 患者需要重复短语 , 并说出日常物件的名称 。 通过这些测试 , 研究人员发现 , 那些并未发生任何谵妄症状的患者 , 一般在一个月内就恢复了术前的心智水平 , 而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 , 则需要6个月到一年的恢复时间 。 术后意识模糊超过3天的患者 , 在手术后一年时还没有完全恢复心智水平 。
尽管研究人员仍不清楚 , 麻醉药物是如何让患者进入术后谵妄状态的 , 但他们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 在老年人中 , 麻醉药物很容易影响神经细胞 , 这可能是因为 , 在老年人的神经细胞表面 , 会与麻醉药物结合的表面蛋白更少一些 。 有些科学家提出 , 在老年患者中 , 大脑要想重建因麻醉而断开的神经连接也更困难 。
推荐阅读
- 猎蝽:动物界的“赶尸人”?
- 如何摒除青少年的报复心?
- 小小蕨类是如何改变地球气候的?
- 夏天穿得越少越凉快?
- 疫情期间的外出半径多远才合适?
- 各位所在的乡镇疫情是如何预防的?
- 为什么情侣喜欢牵手?
- 怎么做才是防止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 猫口炎怎么引起的
- 紫砂壶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