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客客气气 , 对不熟的人亲切有佳 , 却习惯对最亲最爱的人没有耐心 , 甚至出言不逊 。 许多人一边为此所苦 , 一边依旧忍不住与至爱亲朋彼此伤害 。 为什么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却这么普遍?不论在我国还是外国 , 广为流传的民间智慧早有此说法 , 比如“亲不尊熟生蔑”、“近之则不逊” , 英文里也有“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的说法 , 含义基本相同 。 但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这么简单粗暴 。 我们终归不能说一开始我们看所爱的人怎么看都顺眼 , 身上全是优点 , 但时间一长就都变成缺点了(比如说“我就是喜欢你的善良”变成“我就是讨厌你对谁都那么好!”) 。 倒不如说 , 我们本来就有些“接受不了”的事物 , 只是随着时间的消磨 , 我们越来越“暴露本性” , 原本的包容心也就越来越少了 。

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文章插图

对这个事实加以补充 , 就是说比起快乐的事情 , 我们总是对痛苦倾注更多的注意力 。 所以就能得出这样的解释:某个人与我们相处的时间越长 , 我们对他/她的宽容度和耐心就越差 。

话虽这么说 , 但我们当然都打心里愿意对我们爱的人更好 , 而且每每对所爱之人态度恶劣之后 , 我们的心里总会升腾起巨大的愧疚之感 。 所以 , 如果你对天天嚷嚷着要离婚的伴侣、时不时就想扫地出门的孩子、总惦记着要断绝关系的父母根本没有嘴上说的那么讨厌 , 其实是深爱着他们的话 , 该做些什么来拯救岌岌可危的亲密关系呢?可以牢记如下建议 , 试着一点点去照做:
1.试着幻想“失去”的痛苦
都说“距离产生美” , 其实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经常保持着对对方强烈的感激之情 , 人为制造“距离美” 。 只要一想到随时可能失去一个人 , 别人对我们的好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 自然就会心怀感恩 。 有研究表明 , 人类具备足够的能力来通过幻想“痛失所爱”的具体细节 , 来唤醒对于对方深埋于心的强烈感激 。 在不能实际产生分离的情况下 , 我们最容易操作的就是时不时幻想一下在某种特定情况下 , 我们被迫要和现在朝夕相处的爱人分开了--请设想一个能彻底让自己相信可能会真实发生的情形 , 使得你所爱的人被强行带离你的身边 , 如果你觉得想不出来或者不好意思的话 , 不妨这样做:把你最喜欢他们身上的哪些特质一条条写下来 , 可以是某个举动也可以是某种品质 , 无论多么琐碎都可以 , 然后每天花上一点时间 , 哪怕几分钟也好 , 想象一下有朝一日你真的可能会以哪种方式忽然失去他们 。 虽然这么做听起来不大“吉利” , 但一旦你忽然意识到现在每天朝夕相处、熟到看见就烦的人身上有着诸多可爱之处 , 而你不可能永远与之相随时 , 你忽然觉得又着急又难过 , 以为已经淡去的爱意不知不觉又回到了心中 。
【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如果不愿构想什么可怕的场景 , 不如设想一下回到家后再见不到温暖的灯光和等待着你的家人 , 只有冷冷清清的空巢、空荡荡的床铺 , 半夜惊醒时身旁也没有了爱人的陪伴 , 吃晚饭时再没有了热腾腾的氛围 , 诸如此类 。 然后设想一下忽然失去了他们的陪伴和无私协助 , 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 要不得不做出哪些改变 , 不得不独自承担多少艰难 , 或是设想不得不独自看电影、独自外出度假……尽管这样做不是鼓励过分的依赖和放弃独立性 , 但想想大家彼此陪伴 , 相互扶持 , 在长久的相处中付出了多少包容与精力;我们渐渐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自己已经无所不能、可以不用任何人的陪伴活下去 , 对家人和爱人开始视而不见 , 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让自己经常性地重复这种练习 , 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养成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的习惯 , 心中常怀对亲爱之人的感激 , 就像他们刚刚进入我们生活时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