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去求助,是因为太强大,还是太虚弱?

痛苦、无助、迷茫、悲伤、孤独每个人都曾体会 , 这些负面情绪其实是某个生活阶段心灵遭受的困扰 。
现在 , 健康的含义不单单指身体没有疾病 , 还意味着内心也拥有一定程度的弹性 。 当然 , 首先要承认 , 存在一个“正常”的状态 , 在这个“正常”的状态内 , 我们情绪稳定 , 有愉悦感 , 人际关系和谐 , 工作有效率 。
情绪陷入低落 , 无法感受到快乐 , 工作效率降低 , 与人经常发生冲突或者回避人际关系 , 可能都暗示着我们的心灵某个地方出现僵化 。 心灵世界有自己的运行法则 , 也遵循着心理的因果律 。
现实生活中 , 很多处在心理危机状态的人 , 却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 。 即便获得帮助非常容易 。 内敛与含蓄的个性使得东方人采用比西方人更为消极的态度来应对心理危机 。 200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 在中国的自杀群体中 , 63%的人生前患有心理问题 , 但只有7%的自杀者曾寻求过专业帮助 。 而且 , 男人更不喜欢求助 。
原因来自各个方面 , 性别角色限制、问题的归因方式、文化氛围等等 。
僵化的角色观念

我们不去求助,是因为太强大,还是太虚弱?

文章插图

在性别方面 , 相比较而言 , 在遇到问题时 , 男性更倾向于独自面对 。 心理学家认为这与性别角色观念僵化有关系 。 我的一位朋友的父亲 , 典型的北方汉子 , 高头大马 , 办事沉稳 , 平时沉默寡言 , 很少表露情绪 , 在家也是说一不二的大男子主义风格 。 前段时间突然听到他去世的消息 , 家人对外一致称因为心脏病突发 , 后来朋友私下对我说 , 是抑郁症发作自杀 。
全球范围来看 , 女性患有抑郁的风险更高 , 但是在自杀率上 , 男性远远高于女性 。
社会定义的成功的男性角色 , 是刚毅的 , 流血不流泪 , 软弱被视为非常丢人的一件事 。 而求助会和依赖性、无能联系起来 。 根据国外一份问卷显示 , 64%的男人认同“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般的疾病” , 52%的男人“会忽视自己的症状希望它们自行消失” , 更有75%的男人“除非感到特别的不舒服才会去看医生 。 ”
社会定义的性别角色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后 , 就会形成一个自我评价系统 , 一旦我们的行为偏离了这个形象 , 自我评价系统就会启动自我惩罚的负面反馈机制 , 比如羞愧、自责 。 这也是自尊心的一部分 。
我们经常会为自尊心付出很高的代价 , 在求助这件事上 , 男性尤甚 。 恕我直言 , 这其实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 在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中 , 已有心理学家提出 , 现代社会最具竞争力的人格应该兼具双性人格特质 , 既有刚强的一面 , 也能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无助的状态 。 比如《饥饿游戏》中的劳伦斯 , 《心灵捕手》中的那个心理学教授 。 一个是不在把柔弱当做自己标签的女性形象 , 一个是感情细腻而慈悲的男性形象 。
那么女性会不会也有不会或者不敢求助的时候?其实 , 不会求助还涉及另外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 自我的安全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