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触屏一代”?

凯文·凯利曾将人类与内容载体的依附关系分为“言语之民”(文化更多来自口口相传) , “书籍之民”(从五百年前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算起)——以及如今的“屏幕之民”(People of Screen) 。 他讲过一个段子:一位朋友的女儿幼年时就习惯了在手机和iPad上指指点点 , 某天这位朋友将一张打印的照片放在桌上 , 女儿走上前去 , 数次尝试将它拉大 , 未遂 , 于是对父亲说:“它坏了 。 ”
李彦宏近日在剑桥演讲时提及 , 与移动互联网一同长大 , 对于屏幕毫无违和感的本能触碰 , 让“00后”成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触屏一代” 。 嗯 , 当人们发现最年长的90后已是26岁高龄 , 个人觉得 , 若要还原“屏生代”的数字生活样貌 , 尚未被媒体聚光笼罩的00后显然是更好样本 。 不久前 , 拜数据所赐 , “国内最大的师生真人在线答疑平台”阿凡题发布了《中国00后互联网学习行为报告》 , 从不同视角揭示了00后的学习行为和移动生活——至少让这一群体的面目清澈了一些 。
屏生代
先来看看这份报告 。
数据显示 , 中国城镇00后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高达82% , 这一指标在美国是72% , 英国是68% , 国内科技企业“出海”重地印度则只有17% 。 而或许呈某种相关性的是 , 中国00后近视眼率高达60%——位居全球第一 。 具体时间分配上 , 他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长达2小时15分钟 , 平均刷视频37分钟 , 网上聊天32分钟 , 打游戏28分钟 , 拍照搜题15分钟 , 听音乐和看新闻分别是14分钟和9分钟 。
但值得一提的是 , 使用时间长短并不与使用需求直接相关 , 网游 , 购物 , 在线学习花费是00后自主网上消费“三大样” , 而有65%的00后会选择将手机视作重要的学习工具 , 至少从数据上 , 他们比其父辈想象中更为上进 , 在线学习花费为24% , 与占据28%的网游花费相比仅相差4个百分点 。
而报告中最令我个人感到意外——或者说艳羡的 , 是遇到作业难题时有66%的00后会求助火热的拍搜类软件 , 这是个蛮高的比例——事实上 , 倘若根据拍搜行业各平台日活数 , 乘以平均每人每天问7道题 , 每日搜题总量轻松过亿 。
【00后,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触屏一代”?】与机器相比 , 数字稍显暗淡的是 , 00后向家长求助的概率低至35% 。 不难理解 , 家长面对孩子作业时的无助和学历关系不大 , 一是岁月久远 , 但中国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考完然后忘掉;二是面对孩子的提问 , 家长无法用匹配孩子学龄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譬如小学数学里遇到鸡兔同笼问题 , 却不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 只能急在心里 , 爱莫能助 。
当然 , 从直觉便知 , 00后对于拍搜软件的仰仗也自然招致疑义 , 其实从它诞生伊始 , 被部分家长诟病“抄作业神器” , “直接看答案”的声音就一直没停歇 , 不过在这份报告“使用拍搜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 , 希望掌握薄弱环节的学生有半数之多 , 搞懂答案如何得出的占48%——也有6%的00后选择用它来抄作业 。
个人觉得 , 这个比例实属正常 , 也暗合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在人类推动技术进步的历史上 , 由于巨大的便利性 , 新工具的诞生总会带来人群的分野:一部分人借助它变得更具竞争力 , 另一部分人则将便利性等同于惰性 , 慢慢失去竞争力 。
嗯 , 尽管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不在这一篇小文的讨论范畴 , 但不避讳地讲 , 作为这个时代社会阶梯的最大公约数 , 中国应试教育的本质类似一场军备竞赛 。 而这个世界上任何“竞争”都需要工具 , 譬如在我苦闷的校园生活 , 黄冈题库 , 龙门题库 , 就是现在想来如梦魇一般的工具 , 今天 , 新技术的福祉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题海战术带来的不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