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化|最魔性的包子大省,它排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二 )


▲山东包子 , 一个包子一盘菜 。 (摄影 | QD牛奶泡饼干?)到了肉包上 , 山东人的花样更多了 。 在龙口 , 吃包子得吐骨头 。 剁成小段的排骨 , 与当季的芸豆或白菜共同做馅 , 即使不包进面皮 , 单独当作菜肴 , 也别有一番风味 。 本地人流传一个段子 , 说 , 上海人去买小肋排人家会问:“做糖醋小排呀” 。 山东人去买小肋排 , 对方则会问:“又要回家包包子啊” 。 胶东地区爱吃海鲜 , 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 但愿意把海鲜装进包子里 , 这是当地人才懂的餐桌情调 。 温水和面 , 充分醒发 , 和馅时 , 韭菜和精肉切成小块 , 用旺火热油将其炒熟 , 加入什么海鲜 , 那就丰俭由人了 。
▲来山东 , 千万不要小看包子的大小 。 (摄影 | QD牛奶泡饼干?)总之 , 在山东 , 只有你想不到的 , 没有当地人包不了的 。
“包子大舞台 , 有料你就来”
山东卫视曾有一档接地气的节目《我是大明星》 , 它给人们贡献了不少鬼畜素材的同时 , 也留下一句口号:“生活大舞台 , 有梦你就来” 。 将这话稍作修改 , 放到包子上也恰如其分:“包子大舞台 , 有料你就来” 。
在山东待上几天 , 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 “过去自己对包子的见解太偏狭了!”因为这儿的包子实在太多了 。

胶东大包子:一个就顶饱胶东包子主打一个“大”字 , 每个重量在四两之上 。 手中托着胶东包子 , 既能感受山东人的热情与淳朴 , 也能体味到“靠山吃山 , 靠海吃海”的生活经验 。 海鲜包的魅力已无需赘述 , 值得一说的 , 是胶东人在包子上的“不时不食” 。
▲胶东地区的包子 , 主打一个海鲜盛宴 。 (摄影 | 公主4个胃?)在春末和夏季 , 胶东大包的主菜是芸豆 , 它的滋味最为浓厚 。 到了夏秋 , 韭菜是馅料的“扛把子” , 配上肥肉丁和海菜 , 香而不腻 。 冬天将至 , 白菜萝卜就成了日常馅料 。 转年开春 , 山麻楂和碱蓬草等野菜冒头儿出 , 拿着小铲铲的大爷大妈就将其带回了家 , 野菜也难逃成为包子馅儿的命运 。
▲碱蓬草加海鲜做馅 , 鲜上加鲜 。 (图 | 网络?)
鲁中包子:被遮蔽的一道鲁菜山东省会济南是鲁菜重镇 , 而在这座城市 , 还有一家特别的“鲁菜名店”——草包包子铺 。 老济南人近乎都知晓它的名号 , 在鲁中 , 草包包子的讲究是出了名的 。

▲草包包子 , 老济南人常吃的包子 。 (图 | 网络?)草包包子的三鲜馅受很多人青睐 , 在馅料制法上 , 肉馅需用手切 , 配以笋丁、蛋糕丁 , 调料上 , 老渍酱油、小磨香油则负责提鲜提香 。 面皮要捏成十八褶 , 菊花状 , 厚薄适中 , 蒸制完成 , “脱底”、“冒油”的包子要逐个捡出 , 上桌的得是色香俱全的包子 。 吃顿包子的时间 , 可能还赶不上面点师傅做一屉包子 。
鲁西北、鲁东北:山东大汉也懂“粗中有细”刻板印象里 , 山东人总是粗线条的 , 但在包子的问题上 , 他们从来都是“粗中有细” 。 在鲁西北的邹平 , 纸皮包子是当地最负盛名的食物 。 和很多吃食一样 , 它的起源也有一些宫廷传说 , 由于多在坊间传播 , 真假难辨 , 也就不必多说 。 但其可知的历史 , 确有三百余年 。 【美食文化|最魔性的包子大省,它排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透过薄薄的皮 , 就能看到包子是什么馅的 。 (图 | 视觉中国?)邹平包子的最大特质 , 是皮薄如纸 。 因此 , 面和得好不好 , 决定了包子的质量 。 制作它时 , 关键秘诀是将山药打成汁 , 倒入面中搅拌 , 为的是提高柔韧性 , 让它吃起来筋道 。 完成这一关键工序 , 馅就可丰可俭了 。 如此蒸出的包子 , 颜色透亮 , 内里的馅料隐约可见 。 包子上了桌 , 再也不用问别人“这是什么馅儿的了 。 ”鲁东北的利津则是在包子底上做起了文章 。 据当地县志记载 , 早在清光绪年间 , 这个县城就已经有了许多做水煎包的商铺 。 其制法也颇有学问:包子口朝下 , 摆在平底锅中 , 灌入面糊水至水煎包顶端 , 汤汁吸收殆尽 , 再倒入食用油 。 滋啦滋啦的声响过后 , 端上桌的就是底部焦脆的水煎包 , 无论是清晨还是日暮 , 它总在抚慰着黄河边这座小城里每个食客的胃与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