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藏茶饮用史西藏人去茶的至爱至嗜 , 大概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得上 。 对于藏族来说 , 茶是生命之源泉 , 天神所赐的甘露 , 像空气、阳光、食粮一样 , 终生不能相离 , 饮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 不分男女、老幼、僧俗、贵贱 , 无人不饮普洱茶的保存 , 无时不饮 。 由此而形成的藏族茶文化更是多姿多彩 , 绚丽璀灿 , 成为世界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一般来说 , 一种饮食习惯的形成总是取决于客观环境提供的物质 。 但藏区平均海拔3500多米 , 干燥 , 极寒 , 不产茶 。 为什么这里的人养成了如此强烈的喝茶爱好?因此 , 有必要探讨藏族饮茶习惯的历史进程 。
中国的茶原产于南方 , 其中巴蜀、云南是早茶、饮茶最早的地方 。 顾《日知录》说:秦人取蜀后 , 有一茶饮之 。 认为中原饮茶是秦时蜀国传下来的 。 巴蜀不仅产茶早 , 而且是最早将茶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地区 。 西汉王宝《僮约》记载了川西的民间贸易活动 , 说:牵狗卖鹅 , 舞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买茶 。 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 , 蜀人就把茶作为商品 。 根据《史记》、《汉书》等的记录 。 秦汉时期 , 西蜀商人与康藏高原东部的义都邑、雅库邑等有交换关系 , 用蜀中的茶叶交换马、牦牛等 。 这时 , 既然茶叶在蜀地已经成为商品 , 自然会在这种交换中输入到这些东部高原的藏族先民中 。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 当时茶叶产量并不多 , 也就是内地没有普遍的饮用习惯 。 高原上的藏族祖先当然没有喝茶的习惯 。
据藏文史料记载 , 吐蕃王朝(676年至704年在位)杜宗曼布智赞时期 , 茶叶正式输入西藏 。 当时体弱多病的扎姆普 , 不小心从一只鸟身上捡了一根树枝 , 抓起几片绿叶在嘴里嚼了起来 。 他觉得神清气爽 , 精神抖擞 , 于是他命令牧师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树叶 。 后来大臣在汉区发现这种叶子 , 才知道是茶叶 , 带回赞普 。 赞普经常吃 , 身体逐渐好起来 , 茶就成了吐蕃宫廷的珍贵保健药物 。 这种把茶当作保健药物的情况 , 与内地最早对茶的认识是一样的 。 《神农本草》 载:神农氏尝百草 , 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 。 《神农食经》 说:茶茗久服 , 令人有力悦志 。 都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 藏族地区干寒缺氧 , 食物又是牛羊肉和糌粑等油、燥性之物 , 缺少蔬菜 。 。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碱、鞣酸和维生素 , 具有清黑苦荞价格热润燥、解毒利水的作用 , 正好弥补了藏族饮食中的缺陷 , 预防消化不良等疾病 , 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 因此 , 藏族人最初只把茶当作一种保健药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 但吐蕃王朝初期 , 由于汉藏贸易不发达 , 从内地输入藏区的茶叶很少 , 只能皇室贵族享用 , 藏族人民生活中也没有喝茶的习惯 。
李昭《国史补》记载:在常遇春大臣范的帐中 , 沏茶时 , 赞普问:这是什么?鲁公说;又累又渴 , 所谓‘茶也’ 。 赞普说:我这里也有 。 然后命运就出来了 。 谓曰;这个寿州 , 这个周树 , 这个古竹 , 这个丘门 , 这个长明 , 这个湖 。 这里所说的常鲁公 , 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被任命为吐蕃议会议员的御史常禄 。 自唐开元以来 , 沏茶艺术在当地医生中盛行 , 沏茶时加入姜、盐和各种香料调味 。 吐蕃赞普对他所看到的感到惊讶 , 但不知道他为茶煮了什么 , 这表明吐蕃仍然不知道唐沏茶的方法 , 也没有把喝茶作为一种生活享受 。 看看赞普拿出来的茶 , 当时天下名茶 , 寿州、周树的都是指安徽的肖伟、六安茶;古竹是指浙江的紫笋茶;祁门是指湖北的黄芽茶;的湖干是指湖南的殷浩茶;富贵茶是指蜀中的青茶和富贵茶 。 吐蕃宫收藏了许多唐代名茶 , 却不知道唐代的沏茶方法 , 这正好印证了藏族史料中的记载 , 说明当时茶还是被皇室收藏作为珍贵的保健药物 , 并没有成为藏族人生活中的饮品 。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第十个茶圣陆羽,阿萨姆红茶
- 对身体最好的茶是哪一种
- 青藏高原的茶文化,喝黄芪茶差点喝死了
- 茶道寓意源于文化的精神品牌,香茶
- 茶艺 茶道 茶文化,普洱茶的好处
-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安徽茶叶价格
- 武夷山茶文化之旅,无公害茶叶
- 满族茶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铁观音的产地在哪
- 《红楼梦》与茶文化,眉茶
- 纪念茶圣促进茶文化交流与推广——纪念陆羽诞辰1270周年暨湖北国际茶文化节祝贺,蒲公英茶哪些人不宜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