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饮茶观

喝茶是一种流行 , 与人有绝对的关系 , 茶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改变 , 也跟随政治在变 , 中国饮茶到了明朝已发展了四千余年 , 各地区人民自有一套完整饮茶文化 , 完整的饮茶文化 , 是长时间孕育而成 , 除非天灾人祸 , 否则也不会短时间有重大改变 。 元朝与宋的战争 , 并没有让饮茶文化有所改变 , 明朝与元的战争 , 战胜的明朝却让中国传统饮茶划上休止符 , 这真是茶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 【明人饮茶观】洪武二十四年的秋天 ,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向全国茶区及相关部门下了一道诏令 , 「废团茶改贡叶茶」白话文是说 , 从今起不要做茶饼了要进贡朝廷使用 , 用叶茶即可 , 这诏令在当时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 最高兴的应该是贡茶区附近的百姓了 , 因为从唐代起 , 茶归国营 , 百姓不许私下公然买卖 , 皇室锦衣玉食、生活奢侈 , 饮茶不同凡品 , 所以选定全国最好名茶列为贡品 , 命令县政府督工采制定时、定质、定量 , 贡献朝廷 。 唐时贡区在阳羡(今宜兴)宋时在建安(今武夷) , 在宋徽宋时 , 最高需求量四万七千斤 , 当时的价值一饼茶值二两黄金 , 茶区百姓为了贡茶 , 男废耕 , 女废织 , 五更早起空腹采茶 , 官府层层剥削 , 私买勒索「动生千斤费 , 日使万姓贫」 , 制茶饼岂只是苛政 , 还简直是猛虎 , 朱元璋平民出身 , 深知民间疾苦 , 废贡茶不仅救生民于水深火热 , 另有向富贵奢侈文化反动的意思 , 喝茶应该简单一点 , 平民一点吧!因为制茶外形的改变 , 直接就影响了饮用器具的制造 , 又磨又筛的时代过去了 , 抓把茶叶直接投入壶中 , 就可以喝茶 , 壶既然升为饮茶过程的为主角 , 不红也难了 。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从唐起就很有名了 , 产品用在摆设 , 如花瓶水缸较多 , 青瓷碗也流行过一阵子 , 只是一直未加入饮茶主角阵容 , 明初后 , 时来运转 , 泡茶的壶、杯 , 非景德不用 , 青花、斗彩、粉彩的瓷壶流行全国 , 宫中贵族室内泡茶用它 , 民间文人野外品茗用它 , 清雅碧绿的绿茶泡在景德镇的壶中 , 用景德杯来饮用 , 的确是享受 , 这时期饮茶真正平民化了 , 不必排场、不必繁杂器具 , 不担心高价茶饼无觅处 , 到处都有的茶叶 , 投入壶中 , 倒在杯中 , 随处可饮 , 方便而写意 , 真正享受茶艺生活的日子开始了 。 在万历年间 , 有人从原是唐贡茶区的宜兴发现了一种五颜六色的泥土 , 过去一直用来做厨房器皿与文房用具 , 用它来捏成泡茶用的壶 , 不仅外观讨好 , 泡出的茶比用瓷壶的还好喝 , 不出数十年 , 泡茶器具从瓷壶流行转移成砂壶当道 , 制砂壶的艺人为了增加砂壶的价值 , 常请当代著名文人书写篆刻壶上 , 壶因字贵 , 字因壶传 , 紫砂茶壶渐渐已脱出使用层面 , 变成艺术珍品了 。 有一明人因巧手制壶出了名 , 当地县令贪求无厌最后竟干脆把他关起来 , 要他一月内交出二百把茶壶才要放他出来 , 最后终让艺术家自杀而死 。 崇祯年后 , 紫砂壶价值日升 , 六两新壶 , 值六两黄金 , 指数直逼 , 宋时贡茶 , 明时文人心中的砂壶比美商彝周鼎 , 这实又是茶艺发展史中的一大盛事 。 明代文人因嗜茶而解茶艺 , 因解茶艺而着茶书者 , 有明一代 , 计有四十余人 , 在文人的提倡下 , 明人把扫室 , 焚香、读史、涤砚、观画、鼓琴、移榻、养花、酌酒、烹茗视为日常生活雅事 , 而品茗更一日不可或缺 , 极嗜茶而著名者有袁宏道、吴宽、沈周、张岱等人 , 另外明人所着茶书 , 如:许次纾的茶疏、屠长卿的茶笺 , 陆声的茶寮记 , 以现代观点视之 。 其对茶艺的深入了解程度 , 是唐宋二朝诸书所不能及的明代名士陆树声曾言「前茶非漫浪 , 要须人品与茶相得 , 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 , 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 说明明文人已将茶艺提升至一个至高境界 , 另外明代僧人饮茶亦较宋朝更普遍 , 僧侣不只饮茶更种茶、卖茶 , 明代中 , 许多名茶均来自僧人之手精心焙制 。 在神宗末年 , 荷兰船队来到了中国 , 首次将福建武夷山的茶运往欧洲 , 因无以名之 , 遂以武夷茶为中国茶之代名词而开创亚洲茶第一次外销的记录 , 今天世界各国文字 , 茶字的发音 , 不是学广州话 , 就是学福建话 , 你不要以为是鹦武学舌 , 好戏还在后面 , 外销的中国茶在外国人手中变成了可怕的武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