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过程乃是喝茶者必须通过视觉、嗅觉、味觉三方面享受了茶的色、香、味或者由此产生了某些回忆或联想 , “感”的内容也就随之丰富起来 。 而茶的色、香、味又不是刚冲泡就能呈现的 , 有的甚至到第三四次冲泡时才逐渐显露 , 过程则更徐缓了 。
当然喝茶者的享受并不局限于视觉、嗅觉、味觉 , 有的人一定要亲自操作 , 这不仅仅保质保量而已 , 同时在接触茶具时 , 对哥窑、钧窑之类名窑生产的茶壶、茶杯欣赏一番 , 对竹炉、茶灶等器物把玩一番 , 也有无穷乐趣 。 现代人极少拥有哥窑、钧窑茶具或竹炉、茶灶 , 退而求其次 , 收藏、使用现代名家制作的茶壶或名家传人的作品 , 还是较多的 , 使用这一类艺术珍品时也有其乐趣 。
问题在于茶具过于考究 , 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 一方面逸兴遄飞地喝茶 , 喝到快要“叹”的一霎那 , 如果又担心茶具会打碎或被偷盗 , 那是十分扫兴的事情 , 再“叹”的话恐怕是一种长叹息 , 一种颇为失望、懊丧或气愤的“叹”了 。
“叹茶”既然是情不自禁而“叹”的 , 当然不是在主观上有意识地要“叹”的 , 因此“叹”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值得研究 。 虽然“叹茶”者所“叹”的内涵不一定完全相同 , 但应该仍有共同点 , 那就是产生了某种感悟 。 或者说 , 至少是有所感 。 感的程度不尽相同 , 感的程度深了 , 就必然有所悟了 。
在一般情况之下 , “叹”不免带有灰溜溜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 而且即使是情不自禁地发出 , 其情不自禁的程度显然也完全不一样 , 显然有较多的主观意愿在里面 。 京剧《四郎探母》中 , 四郎杨延辉唱:“坐宫院 , 自思自叹” , 就属于这种情况 。
三、
中国戏曲的唱有时属于对话 , 对方会有反应 , 用唱或白口答复 。
有的唱则是内心的秘密 , 唱了半天 , 其规定情景则是对方并没有听见 。 而“叹茶”的“叹”虽叹者并未有意保守其中含孕的内容 , 而听者则仍无法窥测其中特有的意味 。 而其音量往往并不强烈 , 但又不是若有若无 , 而是确有 , 因为情不自禁 , 也并不要求对方或所有在场者感受 , 所以也往往被人所忽略 。
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有“意到笔不到”之说 , 中国文学艺术从来就有侧重写意的流派 。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格的作品笔与笔之间存在着比虚线更虚的空白 , 虽是空白 , 仍旧令人感觉到它的存在 。 而“叹茶”的“叹”虽然已有声音 , 不是空白 , 但声音仍旧微弱 , 对品茶有同好的人决不会因为其声音微弱而毫无察觉 。
在这个问题上 , 我认为中国人在品茶生活中也有一种类似的情况 , 有的人把感悟用一般的语言或诗歌表达了出来 , 当然也很好 , 但更多的人则没有 , 而是用“叹”的方式表达的 。 “叹”者的心态恐怕也不一样 , 有的人认为是赏心乐事 , 犯不着搜索枯肠去思考用语了 , 有的人也许觉得感觉之美、感悟之深非言语所能形容 , 也就是到了“妙不可言”的程度 , 所以就“叹”了 。
这和日常生活中“叹气”的“叹”当然不一样 , 人们遇到不愉快、不如意的事而“叹气” , 那是有意识而为之 , 声音较响 , 虽然明知“叹”也无补于事 , 仍旧用“叹”以发泄这种不愉快的感情 , 而时间也往往较长 , 所以古人往往用“长叹息”的提法 。
“叹气”所发泄的是不愉快的感情 , 听到的人当然也不愉快 , 而“叹茶”则不然 , 听到的人不会因此而不愉快 , 但是 , 也不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 常常喝茶以休闲的人能够理解 , 仅仅因解渴才喝茶的人对“叹茶”之“叹”难免莫名其妙也 。 或者说 , 难免少听多怪 , 不可思议 。
推荐阅读
- 抖音怎么延长慢动作
- 电脑网速慢怎么解决
- 伯恩山犬的缺点有哪些 伯恩山犬心理成熟慢
- 慢性咽喉炎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 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如何告别慢就业?
- 热火的季节里享受淡雅菊花茶
- 绿茶配蜂蜜消炎又润喉
- 抖音怎么拍慢动作特效
- 清香的文化享受
- 一 精致女人享受精品下午茶悠然惬意很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