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茶享受慢生活

【叹茶享受慢生活】一、
喝茶 , 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大部分人是解渴 。 嘴巴干了 , 需要补充水分 , 想到要喝茶 。 当然青少年也许要喝可乐之类的饮料 。 嘴巴干 , 有时甚至干得发苦 , 喝的要求很迫切 , 可能动作大些 , 节奏也相当快 。 至于茶叶、用水、茶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 , 也不一定有具体的要求 。
较少一部分人是休闲 。 并不一定为了解渴 , 而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宽松、舒适 , 以取得自我安慰 。 这就要求一定的气氛 , 所以动作比较斯文 , 节奏比较徐缓 。 有时这种喝茶又是与二三知交在一起喝的 , 在喝的时候有语言上感情上的交流 , 因而产生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启迪 , 有了各自的感悟 。
说得简单一点 , 也可以认为解渴性质的“喝茶”乃目的 , 茶喝够了 , 这一过程宣告终结 。 休闲性质的“喝茶”似乎接近手段 , 通过“喝茶”而达到某一种境界 。 这所谓“某一种境界” , 很难作具体的表述 。 应该说必定随人而异 , 而不是完全相同的 。
休闲性质的“喝茶”既然不是目的 , 而接近手段、达到目的时当然会情不自禁有所反应 , 较普遍的是发自肠胃深处的一种气体的冲激 , 也可能同时有出自内心深处的满足的感情的折射 , 这种气体从口腔溢出时 , 音色非常微妙 , 音量也不大 , 但对儡茶者来说妙不可言 。 真的 , 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 。
古人用过“啸”字 , 没有广为流传 ,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咆哮公堂”、“啸聚山林”、“长啸”等等 , 觉得甚不贴切也 。
广东人用“叹茶”一词 , 也不能说天衣无缝了 。 因为“叹”在古代的用法与“叹茶”仍有距离 , 例如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 , 固既雅而不艳” 。 “叹”的行为或动作相当明确而具体 , 而“叹茶”之“叹”则不然 , 在若有若无之间 , 感情也不太强烈 。 又如陆游《岁暮》:“已无叹老嗟卑意 , 却喜分冬守岁时” 。 则“叹”又有较多哀怨的情绪 , 而“叹茶”毫无哀怨之意 。 因此 , 我认为“叹茶”一词终究还表达了此一情景的主要气氛 , 作为近似值而暂时使用 , 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
必须要说明的是现在广东人把解渴性质的喝茶也称为“叹茶”了 , 甚至把表面上似乎在喝茶 , 实际上主要在吃菜、吃糕点的“吃早茶”、“吃午茶”等等也称为“叹茶”了 , 人乡随俗 , 任何人都无权阻止或改变也 。
二、
休闲性质的喝茶 , 由于各人气质、秉性、文化素养的不同 , 茶的品种各异 , 茶具、用水、环境的不同 , 很可能各有其形式 , 乃至动作的差异 , 但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 , 都不是仪式 , 如果是必须遵循的仪式 , 那就违背了休闲的初衷 , 变成为难以容忍的桎梏了 。
而且 , 从开始喝茶到?叹茶” , 势必有酝酿的过程 , 决不是一开始喝茶就会“叹茶”的 。 这一过程总的来说 , 比较徐缓 , 仍有可能较大的时间上的差异.而且也无法排出时间表 , 各项条件具备之后 , 喝茶者不知不觉之间有了某种感悟 , 才会发出“叹”声的 。
也就是说 , 解渴性质的喝茶 , 主要是生理上的需求 , 解渴的目的达到 , 大功告成 , 不涉及或极少涉及心理的领域 。 而休闲就完全不同 , 从喝茶中寻觅或发现乐趣 , 有所感并有所悟 , 自然抑止不住 , 或者说 , 也没有想到要隐瞒这种乐趣、乃至感悟 , 所以所“叹”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