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摆摊人,等待堂食重启( 五 )


偶尔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 , 刘勇就会想起近期每日光顾的一位特殊顾客 。 家里不能做饭 , 每次来 , 他就点一份10元的炒土豆丝或麻婆豆腐 , 两个馒头 。 一天 , 他告诉刘勇 , 能不能让他暂时留下来 , 干啥都可以 , 也不用开工资 , 包吃就行 。 但刘勇也爱莫能助 , “店里还有那么多员工要张口吃饭 。 ”
从前 , 109Bar酒吧老板胡小伟总是盼着天黑得早一点 , 这样 , 酒吧的夜就能快一点降临 。 而现在 , 他渴望白日极力拉长 , 直至他卖完摊位上的最后一份主食 。
摊位旁立着的黑板上是粉笔写下的价目表 , 版面的一半都给了凉皮、凉面和牛筋面 , “天热了 , 好些人吃不下饭 。 凉皮卖得最好 。 ”
凉拌汤汁的调配说到底还是度的掌控 , 和调酒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 总而言之 , 手该抖的时候抖 , 不该抖的时候千万别抖 。
店里原本有四个员工 , 5月初 , 胡小伟让他们都回家休息了 , 基本工资照发 。 闲到5月15日 , 胡小伟和爱人坐不住了 , 捡起十年前开面馆的老手艺 , 也当起了摆摊人 , 平均每天的流水约500元 。
这让他怀念起25年前 , 在三里屯支起流动摊位卖水果的岁月 。 后来 , 他告别走街串巷的生活 ,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夜店、奶茶店、美甲店、面馆 。
摆摊的流水显然无法和卖酒相提并论 。 但40岁的胡小伟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 “大的15岁 , 小的8岁 。 挣点生活费呗 。 ”
三年前盘下的这家店 , 室内面积有100多平方米 , 月租两万多元 。 幸运的是 , 依照今年3月发布的新政策 , 胡小伟将被减免半年的租金 。
吧台斜上方的电视 , 从早放到晚 , 但胡小伟几乎不看 , 只是开着当背景音 , 听个响 。 晚上8点 , 按时收摊 , 架子上没卖出去的凉拌主食和卤货 , 就成了他的晚餐 , 吃不完的就倒掉 。 就着下酒菜 , 倚在吧台独酌自己调制的酒 , 喝到微醺再枕着沙发入睡 。 这是他曾经憧憬过的神仙日子 。
不过 , 他还是盼着疫情早日结束 。 他跟爱人说 , 这辈子都不愿意再吃凉皮了 。
疫情之下 , 餐饮人的心愿始终一致 。 大鸭梨摊位后面的月季花是八年前开业时文敏亲手种下的 , 现在 , 有几朵晒得蔫儿了 , 有几朵开得正烈 。 她希望它们继续开下去 , 自己的店也跟着开下去 。
丰台区万丰路美食商圈 。 鸽子窝店自5月初就开始在店面门口支起摊位 , 摆出烧鸡、红肠、大拉皮等食物 。
在门店负责人吴总看来 , 摆摊的目的一来是想让员工动起来 , 有点事情做 。 二来是为周边不做饭的居民提供方便 , 稳住口碑 。 三来弥补亏损 , “能卖多少算多少 。 ”每天 , 他都会关注疫情的走势 , 盼着恢复堂食 。
恰逢饭点 , 外卖员的电动自行车来了一辆又一辆 。
“唉 , 之前多火啊 , 来取餐的时候 , 停车场里停满了车 。 ”等候取餐的一名外卖员对身旁的另一名外卖员说 。 还没等到对方搭腔 , 又自说自话道 , “只不过大家都一样 , 疫情好些 , 生意又红火了 。 ”所有人都想念万丰路商圈闹哄哄的烟火气 , 仔细一闻 , 里面混有红油火锅、烤羊肉串、烤肉的香味 。
又来了几单外卖 。 吴总啃着黄瓜 , 小跑进店内 , 摆在停车场的椅子上 , 放着一本看了一半的书 , 封皮上写着:《跨越不可能》 。
【刘勇|摆摊人,等待堂食重启】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淋姝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赵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