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台湾屏东县的客家小村 。 我记忆中的端午节 , 就是母亲召集邻居们来家里包肉粽 。 母亲的手艺特别好 , 很多亲戚、邻居、朋友都喜欢吃我母亲做的菜 , 当然也包括肉粽 。 我家做的肉粽总是被亲戚朋友们抢先吃的 。
歌星邓丽君的那首《烧肉粽》红遍两岸 。 她唱的就是在台湾最受欢迎的烧肉粽 。 台湾的粽子闽南风味浓厚 , 品种甚多 , 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 烧肉粽最受欢迎 , 软软的糯米包裹着猪肉、干贝、芋头、蛤干、鸭蛋 , 街头小店里终年可见 。 最有名气的算是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鹿港肉粽”和台南的“再发号肉粽”等等 。 八宝粽的选料就非常多了 , 将猪腿肉、肥膘、栗子或者花生仁、萝卜干、鱿鱼分别切成丁 , 锅烧热 , 先下洋葱末 , 再加上以上的配料、酒、酱油、麻油一起炒匀 , 与糯米拌在一起 , 裹扎蒸熟 , 香味浓郁 。
【煎堆|(两岸观察)祝愿两岸家人端午安康】虽然从市面上买粽子很方便 , 质量也不错 , 但是很多人家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包粽子 , 特别是家里有孩子准备考大学的更是如此 。 过了端午节 , 就是一年一度的六月大学考试季了 , 包粽与“包中”谐音 , 所以父母都希望借包粽子祝福孩子考学顺利 。
我记忆中的端午节最有气氛、最热闹的就算是赛龙舟了 。 那时 , 大人们带着我去高雄的爱河看赛龙舟、看赛龙舟之前的开光仪式 。 在台湾 , 龙舟需要先开光才可以下水的 。 开光 , 就是请知名人士拜祭水神 , 然后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睛 。 端午当天龙舟下水前 , 人们都要敲锣打鼓 , 鸣放鞭炮 。
在台湾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习俗 , 就是取“午时水” 。 传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 , 部队开到大甲铁砧山 , 一直找不到水源 , 郑成功插剑入地祈水 , 拔出剑果然山泉喷涌 。 当时正值端午那天的午时 , 此水就被当地百姓称为“午时水” 。 据说“午时水”水质纯净无毒 , 久存不会变质变味 , 具有治病、解热、去毒的神奇疗效 , 用它泡茶酿酒特别香醇 。 从此 , “午时水”声名远播 。 每年端午节的午时 , 许多民众就会涌向村子里的水井边 , 提桶的、挑担的排成长龙阵 , 蔚为壮观 。
我有一位台南的朋友说他们端午节不吃粽子 , 而是吃“煎堆” , 煎堆又叫“煎锤” 。 据说这也与郑成功有关 。 传说郑成功当年率军入台之初 , 军粮匮乏 , 端午节无米包粽子 。 热情的台湾民众闻讯 , 争着送来薯粉、花生、豆类等 。 郑成功命人将这些食物掺和在一起 , 用油煎成一“堆”一“堆”的 。 从此 , 台南人过端午节都要吃“煎堆” 。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我来大陆十年 , 更加了解了民间过节的习俗 , 感觉两岸很相似 。 十年前 , 我初到大陆 , 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 到许多城市去拍摄美食 , 比如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等等 , 各具特色 , 我都很爱吃 。 这两年 , 借着新媒体直播带货 , 我参与了谢霆锋视频节目《锋味》的制作 , 跟着做了端午节的肉粽礼盒;我还参与了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直播送咸鸭蛋礼盒 , 请两岸的家人朋友共同享用端午节的美食 。 能参加这么多的活动 , 我心里很有成就感 , 感觉自己在大陆接触了许多人和事 。 我把这些视频分享给在台湾的家人和朋友 , 让他们了解大陆的城市、好山好水 。 在我的带动下 , 台湾的家人们都希望等疫情结束了能到大陆来旅游 。
上海疫情期间 , 刘畊宏通过网络带领大家健身非常火爆 。 前不久 , 我参加了两岸青年云蹦迪MV曲目《我们都是刘畊宏》的创作 。 《我们都是刘畊宏》是一首表现两岸同胞相互融合的音乐作品 。 在我看来 , 许多到大陆创业和学习的台湾青年都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大陆这片土地 ,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 , 我非常想把这种融入感与正能量表达出来 , 我认为这是两岸民众融合交流的缩影 。 参加MV制作的每一位年轻人都带着自信的微笑 , 两岸年轻人还以合作的方式 , 自发地在线上完成了这首MV的创作 。 到目前为止 , 两岸青年云蹦迪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场 。 首场演出是在五四青年节那天 , 参加云蹦迪的年轻人分别来自台北、台中、高雄、上海、南宁、桂林、厦门、北京等地 。 在短片中 , 两岸同胞守望相助、心手相连、接力唱跳、抗击疫情 , 传递给观众的是两岸一家人的团结力量 , 表达出来的是共守家园的美好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