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茶史( 二 )


闽国灭亡后 , 南唐的潘承祐负责福建的征税事务 , 他把凤凰山附近的茶园收入官有 , 把凤凰山以外的茶园还给民间 , 其后南唐李后主派官员专门到建瓯指导和监制 , 设立了专供皇帝享用的龙焙 , 于是建瓯从此有了产龙茶的龙焙 。 南唐时建瓯已有官私茶焙1336个 , 其中官焙有38个 , 北苑龙焙就为这38的官焙之一 , 不过它比别的官焙身价更高 。
北苑龙焙在凤凰山麓 , 唐未宋初拥有25处茶园 , 规模较大 , 这一时期采制的是片茶(或称团茶、饼茶) , 片茶就是把采下来的茶芽通过蒸、揭、拍、焙、穿、封等制作工艺制成片状 , 北苑龙焙制作的是研膏茶 , 就是把茶芽蒸后 , 碾顾膏状 , 压成茶饼 , 饼中间留有小孔洞 , 焙干后 , 十余饼串为一串 , 由于研膏茶味苦涩而浓重 , 后为北苑又制成了腊面茶 , 龙焙的延生 , 使北苑茶有了新的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
北苑茶史(4)
茶技超群
作为贡茶客观上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 , 但制茶技术的不断进步则是北苑茶发展的内在原因 , 北宋时期是北苑茶发展的最快时期 , 其加工制作上突出了早、快、新、精 。
早:每年惊蛰前后采制茶叶 。 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 。 宋朝建瓯选育了不同类型的茶树 , 早茶种立春就可发芽 。
快:一是制作快 , 每天数千人分工序制作;二是贡茶快 。 从采造到入贡前后不地十几天的时间 , 在当时交通条件下这是不可想象的 , 但有欧阳修的诗名为证:“建安三千五百里 , 京师三月尝新茶 。 ”
新:就是贡茶的花样品种刻意 , 每个品种上贡时间限为五年 , 五年以后就不再加工和上贡 , 而且品种花样越来越多 , 咸丰年间(公元998-1003年) , 北苑贡茶有十个品种花色 , 最盛时到宣和年间(1119-1125年)则有四十多个品种 。
【北苑茶史】 精:在制作和包装上力求精工 。 如蔡襄监制时 , 把原八饼为一斤的大茶饼改为二十饼为一斤的小茶饼 , 茶饼园径仅为一寸五分左右 , 茶饼表面印上精致的花凤 , 花草等图纹 , 茶饼除圆形外 , 还有椭圆形、四方形、棱形等 , 小巧玲珑 , 极为精绝 。
北苑入贡前 , 全国名茶有十几个 , 贡茶四个 , 北苑入贡后 , 由于“早、快、新、精” , 很快超过其它茶星 , 成为四代朝延的宠茶 。
北苑茶得到皇帝“名冠天下”这样至高无上的赞誉 , 这在当时的绝无仅有的 。 大文人欧阳修对北苑茶风靡情况作了记载 , 北苑龙凤茶“仁宗尤所珍惜 , 虽输相之臣 , 未尝辄赐” , 他自己在府内做官“二十余年才获一赐” , 感叹到“然金可得 , 而(龙凤)茶不可得” 。
北苑茶的制作是非常精细的 , 如采茶 , 五更时刻便击鼓上山 , 每人身上背一木桶 , 大桶装有清洁的御泉水 , 茶芽摘下后 , 放入木桶水里浸泡 , 断茶时用指甲 , 而不是用手指 , 以避免茶牙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不洁 , 制成的茶饼上面印有龙、凤、花草各种图纹 , 茶饼套有银圈、铜圈 , 二十饼为一斤 , 小巧玲珑 , 外包装用“黄罗软盂 , 藉以青茗 , 裹以黄罗夹复 , 臣封朱印 , 外用朱漆小匣 , 镀金锁 , 又以细竹丝织笈贮之 , 凡数重 。 ”造一茶饼 , 要花六百多个茶工 , “其品之精绝 , 一饼值四十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