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 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 , 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 , 散收无采造法 ,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唐朝时期 , 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 , 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 , 受唐王朝扶植 , 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 , 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 , 在唐朝也是普及的 , 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 , 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 , 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 , 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 , 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 , 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 , 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 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 。 现在学术界 ,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 , 特别是巴 , 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 , 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 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 , 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 , 而且南诏初期 , 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 , 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 也是时而和平共处 , 时而争战不断 。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 ,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 , 采摘不讲究 , 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 , 在樊绰(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看来 , 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
在云南民间走访 , 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 , 说晒青茶 , 他们却十分熟悉 , 并称之为“老黑茶” , 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 , 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 可以说 , 一千多年以来 , 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 。 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 , 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 , 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 , 白族的“三道茶” , 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
笔者认为 , 南诏时由于地理与人文环境 , 少数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艺 , 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 , 蒙舍蛮作为南诏政治中心的王族 , 他们在获得团饼茶的知识后 , 结合对外交流的需求 , 推动了他们采用初制晒青毛茶 , “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
唐朝时 , 散茶加姜桂混合烹饮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习俗 , 而团饼茶的品饮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与时尚 , 蒙舍蛮会模仿这些时尚 , 制造饼茶 , 但由于茶山山高路远 , 加工运输困难 , 因而形成了“晒青饼茶”的加工方式 , 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饼茶 。
蒙氏的南诏国 , 在统一洱海地区后 , 在洱海之滨建太和城 , 设上下两关 , 上关为龙头关(即现在的大理古城) , 下关为龙尾关(也称龙尾城 , 即现在的下关城) 。 蒙氏开创了“晒青饼茶” , 古永昌地区、洱海地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产茶与制茶基地 , 也为下关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 后来 , 南诏势力扩充到银生节度 , 云南的四大茶区也就初步成型了 。
蒙氏帝王传了十三世 , 共二百五十年 , 而后被郑氏、赵氏及杨氏篡位 。 接着南诏的通海(现玉溪地区通海县)节度使段思平 , 在滇东南三十七蛮部的支持下 , 讨伐杨氏成功 , 开创了段氏大理国时代 , 段氏仍然以大理为国都 。 据《道光云南志钞》载:大理国传了几代后 , 宋兴 , 宋太祖干德三年 , 王全斌平蜀 , 欲取滇献之 , 宋太祖鉴于唐南诏之祸 , 觉得“南蛮”不易统治 , 才有了宋挥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画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 , 由此 , 段氏得以久居云南 , 中国竟以外域视之 , 不知所谓大理国矣 。 因而大理国就成了南诏国的延续 , 蒙氏的“晒青饼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传承 。
推荐阅读
- 下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潮汕功夫茶的起源
- 阳羡茶的起源
- 茶的起源与发明人
- 普洱茶降血脂 温和养胃 强身健体
- 有此一说: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 上 陈年普洱茶百票图
- 爱尔兰峡谷梗起源和介绍
- 卡斯罗起源和介绍
- 普洱茶炖香排骨减脂吸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