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春天里约好的茶,夏天终于可以去吃了。( 二 )


江南人|春天里约好的茶,夏天终于可以去吃了。
文章图片

我一直同意 , 茶家庞老师说的“吃什么喝什么 , 吃多少喝多少 , 茶杯和饮食结构节奏踩准 , 才能长寿 。 ”有老茶客 , 偏爱瓜片或者单枞之类 , 更有人只认为细细来喝明前龙井是高级的 , 慢一口 , 然后明前龙井那股炒米香 , 那清幽的美就来得长一些 。 庞老师说 , 看本质 , 那些都不必纠结 , “喝”全在当地人吃的习惯 。
宋时候 ,喝茶吃饭都是一出戏 ,比慢更慢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 , 宋高宗去清河郡王张俊家吃饭 。 张俊曾被封为清河郡王 , 今天杭州繁华异常的清河坊 , 原本整条都是他家的 。 这场恢弘巨宴 , 名随口水垂了青史 , 声色全齐 , 简称作做“宋宴” 。 赵构他爹 , 就是皇帝中的艺术家宋徽宗赵佶 , 他家老爷子除了首创“瘦金体” , 他还是“点茶”第一人 。 宋徽宗著作的《大观茶论》真是比通往李师师闺房的地道都优美婉转:搅动茶膏 , 渐加击拂 , 手轻筅重 , 指绕腕旋 , 上下透彻 , 如酵蘖之起面 , 疏星皎月 , 灿然而生 。 分茶就更过 , 简直是“拉花” 。
不难理解 , 那时候茶是食物 , 是药 , 也是民间艺术的一抹绿 。 江南人 , 喝茶向来不说“喝” , 说“吃” 。 我的朋友美食家地主陆 , 常拿杭州人和上海人喝茶的方言开玩笑 , 前者是“茶泡壶吃吃” , 后者是“泡壶茶吃吃” 。 我这种两边方言都听得懂的 , 这时候嘴里如果恰好有一口明前龙井 , 那喷出来就比烟花寂寞了 。
江南人|春天里约好的茶,夏天终于可以去吃了。
文章图片

把“喝”改成“吃” , 江南人正经得很 。 杭州人说“喝茶” , 保留了唐朝之前的讲法“吃茶” 。 佛教禅宗坐禅修行 , 一坐半天 , 很耗费体力 , 靠吃茶补充 。 那可不是冲泡茶叶 , 而是煮茶或者煎茶 , 茶饼碾成粉后 , 还要加各种橘皮、茱萸、薄荷、桂皮 , 再添葱、姜、盐一起煮 , 粥似的 。 这是唐朝贵族喝茶的典型方法 。 大前年 , 我去日本看正仓院展 , 印证了这一点 , 那的文物里并没有茶 , “饼”被纳入中草药的类别 。 到了宋 , 因为有了铁锅技术 , 人们开始吃“炒菜” , 不过到明代才有茶叶的“炒青” 。 镰仓时期 , 荣西禅师两度赴宋学佛 , 《吃茶养生记》这种方法传到日本 ,就慢慢有了今天的抹茶 。 福建的“擂茶”也是唐人的遗珠 。
一脉相承的喝茶 , 在元代曾有过短暂断代 , 游牧为主的蒙古人对唐宋的煎茶、点茶都缺乏兴趣 , 更喜欢喝酥油茶、药茶 , 或者散茶 。 我们现在的龙井茶 , 其实归根溯源来自明初 , 务实的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茶 , 摒弃点茶 , 各地一律进贡散茶:“太祖以重劳民力 , 罢造龙团 , 一照各处 , 采芽以进” 。 士人们也认为相比繁琐的点茶法 , 泡茶饮法“简便异常 , 天趣悉备 , 可谓尽茶之真味” 。
但我更愿意说“吃茶”是“龙井虾仁”给的 。 四月 , 手剥河虾仁炒了龙井茶鲜叶子 , 轻点玫瑰米醋 , 每一口都是杭州滋味 。 其实 , 最早的明前龙井嫩叶 , 与其说是茶 , 不如说是蔬菜 。
过了谷雨 , 龙井就老了 , 儿茶素多了 , 茶滋味浓 。 可现在江南人普遍宜淡 , 明前茶就贵在鲜中有清幽 。 谷雨茶 , 老茶客更爱 , 所以茶山农人家的浓郁食物更适合搭配 。 就像茶家庞老师说的:“绿茶配白肉 , 是一种味觉互动 , 梅雨季节非常湿闷 , 芳香可以开窍 , 我们吃这么多精细菜 , 都是喝淡的绿茶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