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游牧民族离不开中原茶叶( 二 )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 , 是在唐代中叶 。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 , 各地藩镇割据 , 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 , 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 。 这项税收政策执行了两年 , 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 。 在之后的岁月里 , 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 , 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
唐文宗大和年初 , 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 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 , 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 。 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 , 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 。 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 , 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 , 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 。 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 , 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
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茶叶之所以重要 , 是因为它被当成了战略物资 。 在宋代 , 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 , 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 , 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 , 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 , 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着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 , 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 。
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 , 首先 , 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 , 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 。 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 。 但是 , 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 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 。 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 , 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 。
茶叶 , 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 ,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 , 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 , 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 。 也就是说 , 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 , 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 。 更重要的是 , 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 。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
【北方游牧民族离不开中原茶叶】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 , 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 。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 , 于是 , 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 , 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
茶马交易的制度 , 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 , 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 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 , 茶千八百斤” 。 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 , 中马六十斤 , 下马四十斤” 。 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 。 辽东、宣府、甘州等地 , 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 。 为了阻止私商 , 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 。 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 , 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 , 为制番上策” 。 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 , 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 , 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 , 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 。 然而 , 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 , 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 。 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 , 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 , 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