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采用粗老原料重发酵高火烘大批量制作降低成本的方法, 形成了粗枝大叶高火香的特色, 是一款真正平民可以饮用的黄茶 。 这就形成了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作为贡茶高端茶, 霍山黄大茶作为平民茶的黄茶格局 。 蒙顶黄茶主要从西川向中原进贡, 主要供应皇室, 霍山黄芽不光供应皇室, 同时也经山陕商人传播, 经销我国北方地区, 尤其是霍山黄大茶, 具有解腻助消化的功效, 古代广为散布我国北方地区, 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 。 是我国古代岩茶等重口味高火茶风行前的为数不多的高火茶 。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 必产灵草 。 江南 地暖, 故独宜茶 。 大江以北, 则称六安 。 然六安乃其郡名, 其 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 茶生最多, 名品亦振, 河南山陕人皆用之 。 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 亦共宝爱 。 顾彼山中 不善制法, 就于食铛火薪焙炒, 未及出釜, 业已焦枯, 讵堪 用哉 。 兼以竹造巨笱, 乘热便贮, 虽有绿枝紫笋, 辄就黄萎, 仅供下食, 奚堪品斗 。 "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 。 焦 味和闷黄, 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 。 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 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 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 。 "这与现今 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 许次纾《茶疏》里记载的黄大茶片段成为现代茶友评价黄茶的主要依据, 很多茶友认识黄茶都是从这个片段里来了解黄茶, 因为黄茶的资料和典籍极少记录, 现代资料也极少公开, 所以绝大部分茶友都认为所有的黄茶都是辄就黄萎, 仅供下食, 奚堪品斗 。 觉得黄茶就是萎黄, 不上档次 。 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读书法造成的误解 。
颠峰期:清朝是我国黄茶的颠峰时期, 原来的黄茶制作技术得以广为传播, 很多地方的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也开始成熟, 也有很多地方自己独创了黄茶, 风格独特, 韵味不同与绿茶, 但外形色泽上茶农和老百姓并不把它们和绿茶明确区分, 只有霍山黄芽, 蒙顶黄芽和霍山黄大茶三种带有“黄”字, 多少有人知道一点, 其他黄茶其实很多都当绿茶饮用, 并不与绿茶明确区分 。 清朝, 很多黄茶纷纷出现, 如:温州黄汤, 贵州海马宫茶, 广东大叶青, 莫干黄芽 。 另外有成名较早的黄茶开始入贡, 如:君山银针, 远安鹿苑 。
衰落期:民国至现在, 从民国近现代专业茶叶制造研究体系建立, 很多茶人将黄茶作为六大茶类一个类别区别出来, 主要是依据的工艺是较绿茶多了一道闷黄工艺, 外观上主要概括为两黄:黄叶, 黄汤 。 但并没有在韵味上加以概括 。 发酵工艺上定位为微发酵工艺 。 这一概括可以说是科学严谨的 。 但民国战乱频繁, 加上为了用红茶绿茶出口挣外汇, 很多黄茶竟然失传了, 至解放后, 很多茶区绿改红, 计划经济时代, 又有很多黄茶因为产量减少, 技术也开始遗失 。 至70年代后, 传统黄茶除君山银针和沩山白毛尖还有霍山黄大茶, 别的黄茶基本停产或遗失 。 连大名鼎鼎的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都技术遗失的非常严重, 50年代初, 蒙山地区还以蒙顶黄芽为主, 后来都改为甘露为主 。 到现在能炉火纯青的掌握蒙顶黄芽制作技术的师傅已经屈指可数了 。
而霍山黄芽剩下的只有技术梗概, 至72年才有人重新恢复, 现在也是与蒙顶黄芽一个状态 。 而当年大师们制定的分类标准本来应该是帮助黄茶发展的利器, 如今却成为黄茶发展的桎梏, 当年的大师大部分都是见过极品黄茶传统工艺的, 知道黄茶发黄是可以微黄, 金黄, 嫩绿微黄, 焦黄, 有很大的黄变范围, 甚至可以不黄, 其区别的主要依据是微发酵的闷黄工序, 外观上的黄叶黄汤只是参考标准, 就如我们不能用半红半绿的标准把重火的岩茶排除出乌龙茶一样, 黄茶的核心标准是采用了微发酵的闷黄工艺, 以这种工艺达到改善口感香型香高并改善保存条件, 并不是说黄茶越黄越好 。 只是在大部分的黄茶里概括出来黄叶黄汤的共性, 不是说都是一个样的黄, 更不是越黄越好, 作为一个茶类, 因为不同的原料, 不同的产地, 不同的加工技术, 不同的火度, 不同的发酵度, 不同的气候, 不同的原料, 根本就不能是同一种的黄色, 一个黄变程度 。 作为一个品类, 衡量一款黄茶还是应该参照此种黄茶的本来面目去加工, 去体现他的茶香甜度和韵味 。
推荐阅读
- 航海王热血航线摩根外传之一怎么完成
- 六大类茶的特点及各类茶中代表茶
- “秦巴雾毫”产地之一:归仁山
- 八分之三减四分之一等于多少 八分之三减四分之一的结果是多少
- 6倍根号三分之一怎么化简 6倍根号三分之一如何化简
- 秋季防病强身茶方六大常用治法
- 认识不同茶类的品质特征
- 赛鸽之一的”中国青猫鸽”你了解吗?
- 0.015里面有多少个百分之一 0.015里面有多少个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
- 如何审评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