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宋元茶文化

现在的茶馆在南宋时被称为茶肆 。 据吴自牧《梦粱录》卷16中记载 , 临安(今杭州)茶肆在格调上模仿汴京城中的茶酒肆布置 , 茶肆张挂名人书画、陈列花架、插上四季鲜花 。 一年四季“卖奇茶异汤 , 冬月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 , 到晚上 , 还推出流动的车铺 , 作应游客的点茶之需 。 当时的临安城 , 茶饮买卖昼夜不绝 , 即使是隆冬大雪 , 三更之后也还有人来提瓶卖茶 。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层次 , 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 , 一般作为饮茶之所的茶楼茶店 , 顾客中“多有富室子弟 , 诸司下直等人会聚 , 习学乐器 , 上教曲赚之类” 。 当时称此为“挂牌儿” 。 有的茶肆 , “本非以茶点茶汤为业 , 但将此为由 , 多觅茶金耳” 。 时称“人情茶肆” , 有的“专是五好打聚处 , 亦有诸行借工卖会人会聚行老” , 时称“市买” 。
再有一些茶肆 , 专门是士大夫期朋会友的约会场所 , 着名的如“蹴球茶坊”、“蒋检阅茶肆”等 。 还有一种称为“花茶坊”的茶楼 , 楼上专门安置妓女诱客 , 这些茶肆名为茶坊 , 实为色情场所 。
“绣茶”的艺术是宫廷内的秘玩 。 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 , 在每年仲春上旬 , 北苑所贡的第一纲茶就列到了宫中 , 这种茶的包装很精美 , 共有百夸 , 都是用雀舌水芽所造 。 据说一只可冲泡几盏 。 大概是太珍贵的缘故 , 一般舍不得饮用 , 于是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就产生了 。 这种绣茶方法 , 据周密记载为:“禁中大庆会 , 则用大镀金 , 以五色韵果簇龙凤 , 谓之绣茶 , 不过悦目 。 亦有专其工者 , 外人罕见” 。
另一种称为“漏影春”的玩茶艺术 , 是先观赏 , 后品尝 。 “漏影春”的玩法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 , 到宋代时 , 已作为一种较为时髦的茶饮方式 。 宋代陶谷《清异录》中 , 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 , 用镂纸贴盏 , 糁茶而去纸 , 伪为花身 。 别以荔肉为叶 , 松实 , 鸭脚之类珍物为蕊 , 沸汤点搅” 。
“绣茶”和“漏影春”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 , 相对于此 , “斗茶”和“分茶”则是一种茶叶冲泡艺术 。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 , 有着极强的功利性 , 它最早是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品位的竞争 。 一个“斗”字 , 已经概括了这种活动的激烈程度 , 因而“斗茶”也被称为“茗战” 。 “斗茶”对茶叶品质的要求 , 在蔡襄的《茶录》中已有完整的记述 。
茶色:“黄白者受水昏重 , 青白者受水鲜明 ,  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
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水泉不丹能损茶味” 。
斗茶对器具的要求也很高 。
茶匙:“茶匙要重 , 击拂有力”;汤瓶:“要小者 ,  易候汤 , 又点茶注汤有准……”;茶盏:“茶色白 , 宜黑盏 ……其青白盏 , 斗试家自不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