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小镇的变迁

 昔日辉煌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 , 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 , 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 。 也是自那时起 , 羊楼洞黑茶加入国家茶马交易 , 通过大唐安西都护府翠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销往西亚和欧洲 。
宋景德年间 , 羊楼洞黑茶销售比唐时翻了一倍 , 黑茶深受西伯利亚和西域大草原上游牧民的欢迎 。 据说 , 湖北美女王昭君奉旨出塞 , 随身带去了湖北的茶叶 。 长期食用牛羊肉的蒙族人饮茶后 , 顿感神清气爽 。 此后 , 牧民饮茶在万里草原渐成风尚 , 以至“宁可三日无粮 , 不可一日无茶” 。
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 。 “一斤易一羊 , 十斤易一牛 , ”可见茶叶在当时的珍贵与身价 。 到了明清两代 , 中国边境城市恰克图(今俄罗斯境内)成为羊楼洞砖茶边贸的重镇 , 洞茶飘香万里大草原 。 明嘉靖初时 , 本地制茶业已相当发达 , 集镇随之而兴 。 明清时期羊楼洞达到鼎盛 , 用万般来朝形容其辉煌一点不为过 。 据说在早期俄罗斯绘制的中国地图上 , 有羊楼洞而没有汉口 。
极盛时羊楼洞古镇有茶庄200余家 , 人口近4万 , 古镇有五条主要街道 , 百余家店铺 。 “洞茶”远销海外 , 为“中国大茶市” , 誉称“小汉口” 。 到了清道光年间 , 有英、德、日、俄等国商人竞相于此办厂制茶 , 国内晋、津、沪茶商亦蜂拥而至 , 一时成为闻名国际的茶市 。
值得羊楼洞人自豪的是 , 在全国千百种茶叶中 , 只有羊楼洞的茶叶两次得到皇帝与领袖的关爱 。 第一次是朱元璋的军士征战沙场时 , 普遍染病 , 因羊楼洞籍军士随身所带茶叶而祛病康复 。 朱元璋登基后 , 赐名羊楼洞茶为“松峰茶” 。 第二次是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 , 送给斯大林的礼品茶就是“松峰茶” 。
然而也许正因为是一座锁在深山之中的古镇 , 如今的人们对它大多不甚了了 。 这座曾经串连起一条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的古镇 , 现在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 。 即便是在三十年前 , 她还声名远播 , 有过外贸出口基地的荣耀 。 在俄罗斯出版的世界地图上 , 没有汉口(武汉市) , 却有羊楼洞的赫赫大名 。
今日萧条
如今的羊楼洞已不见当年的繁华 , 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石板街依然还在 。 石板街由街道和两旁的古建筑两部分组成 , 松峰港和观音泉水穿街而过 。 泉水之名取自古镇之南的一口古井 , 泉水清冽甘甜 , 永不干涸 。 传说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 为保这里的山民与茶树不受干旱之苦 , 埋下宝瓶 , 化为泉井 。 朴实勤劳的山民 , 为感谢观音的恩赐 , 将井取名为观音泉 , 并在这里修建了圆通寺 , 终日香火不断 。
在所有的砖茶种类中 , “川字号”砖茶是羊楼洞的专利 。 川 , 寓意为水 。 当年羊楼洞人用观音泉制成的青砖茶深受蒙族人民的钟爱 , 羊楼洞人因此为了彰显泉水之功 , 在茶砖上凸印“川”字 。 晋商和外地茶商在这里建有数十个茶叶加工厂 , 当时就出现过“长盛川”、“巨盛川”、“三玉川”等“川”字号茶 。 东面松峰港上多为吊脚木楼 , 有三座长条石桥贯通 。 古镇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 , 或木质竹垒 。 从各家各户门缝里飘出的袅袅茶香 , 幽幽地从街的这头萦绕到街的那头 , 似乎讲述着老街的悠长久远 。
羊楼洞因茶而兴 , 然而走在今日的石板街上 , 却少见以茶为生的人家 。 街面全以青石铺设 , 蜿蜒穿过一排排青砖黑瓦的小木楼 , 孤独的老人们坐在低矮的房檐下守候着流水的光阴 。 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 , 据说是那个年代邻近的乡镇运送茶叶和货物时碾压而成的 , 可见当时茶市的兴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