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福建崇安桐木关的“小种红茶” , 是红茶工艺形成的最早雏形 。 据《武夷山志》记载:“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脉 , 所产甲于东南” 。 桐木关产茶历吏与武夷齐名 , 开始也是岩茶制法 , 后因高山云雾 , 利用松木烟气来促使茶叶的萎凋、发酵和干燥 , 演变而成具有独特气味的红花口种――烟小种(即小种红茶) , 至今犹存 。 我们从小种红茶采制工艺中鲜叶原料标准如岩茶及制法中尚保留一个“过红锅”的工序来分析 , 可以清楚看到由乌龙茶工艺向红茶工艺演变的痕迹 。
起源于福建的“坦洋”、“折琳”、“政和”三大工夫红茶 , 其工艺形成年代尚无确凿史料可考 。 据1957年李述经在坦洋调查:“道光末至咸丰间(1850―1861年) , 有乡人胡志海自崇安传入种茶 , 引进乌龙茶制法 , 初时多运往星村出售 , 也有广东人来坦洋收购 。 同治初(1862年) , 茶叶生产兴盛 , 至光绪七年(1881年)坦洋有茶庄36家 , 出茶7万箱 。 其制法萎凋后揉捻 , 在阳光下晒干 , 通称乌茶 , 实乃现代红茶制作工艺也” 。
与此说法同一进期 , 全国各产茶区改制红茶之风甚盛 。 例如 , 湖南《巴陵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 , 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 , 农人颇获其利 。 日晒微红 , 故曰红茶”又据同治年间(1862―1874年)湖南《安化县志》记载:“方红茶之初兴也 。 打包封箱 , 客有冒武夷茶以求售者 。 孰知清香厚味 , 安化固十倍武夷 。 以至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 。 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 , 不利雨而利晴 , 不须焙而须曝” 。
1866年湖北《襄阳县志》也记载了红茶制法:“雨前摘取茶叶 , 用晒垫铺垫 , 晒软合成一堆 , 用脚柔踩去其苦水 , 踩后又晒 , 至手捻不粘 , 再加布袋盛贮筑紧 , 须三小时之久 , 待查其发烧变色 , 谓之上汗 , 汗后又晒 , 至干为止 。 ”
【乌龙茶工艺历史考证】上述史料表明 , 全发酵的红茶制作工艺共通之点是“日晒” , 省略了乌龙茶工艺中的“做青”和“杀青” 。 其工艺形成是由武夷岩茶演变而来的 。 所谓“小种红茶”、“江西乌”和“红边茶”等都是介于武夷岩茶和红茶之间的过渡性茶类 。 红茶工艺形成进期红在五口通商的前后 。
推荐阅读
- 茶叶深加工工艺的历史演变
- 冻顶乌龙茶的鉴定
- 日铸雪芽|日铸雪芽的加工工艺
- 青海高原上茶马互市的历史
- 红茶制造工艺简介
- 南山白毛茶|南山白毛茶的加工工艺
- 丽江古城的茶马古道
- 滇西茶马古道历史
- 明王朝的茶叶历史
- 选购乌龙茶:望、闻、摸、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