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山茶叶贸易的三次起伏

 六大茶山茶叶贸易的三次起伏 。 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后期 , 清政府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 。 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 , 茶叶参假 , 倒了销路 。 第三次衰落:1958年 , 茶区所有的茶叶几乎都是用来制作绿茶和红茶 。
第一次衰落:清朝中后期 , 清政府不断加重农民的负担 , 使农民不堪重负 , 茶农的经济利益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 茶商也无利可图 , 许多茶商和马帮只好另走他途 , 茶农们纷纷丢弃茶园另谋生路 , 六大茶山的茶叶产量逐年下降 。 到了清朝末年 , 由于地方混乱 , 盗匪蜂起 , 交通阻塞 , 商旅畏途 , 茶叶经营无销路 , 制茶商号纷纷倒闭 , 过去那种茶商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 , 六大茶山的茶叶贸易也一蹶不振 。
第二次衰落: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 , 内地的汉族商人又逐渐进入茶山购买茶叶运至越南的莱州销售 , 运输全靠马帮和牛帮 , 牛帮运送一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 随着茶叶销量的逐年增加 , 六大茶山才慢慢开始复苏 , 过去的一些茶号又开始恢复了茶叶加工 。 在倚邦 , 除了过去已经有的庆丰号、庆丰益号、元昌号、恒盛号等老茶庄外 , 又新增加了园信公号、惠民茶庄、升义祥号、鸿昌号等茶庄 。 但是 , 老茶园没有完全得到恢复 , 茶号虽多 , 但产量有限 , 每年只有两千担左右 , 茶号之间相互抢购毛茶 , 一些茶农为了眼前利益 , 乘机制造了部分假茶 , 被买方发现 , 名茶倒了牌子 , 销路再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这是六大茶山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第二次兴起后 , 产品主要是运到越南的莱州进行销售 。 当时越南被法国占领 , 法国人看到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很受欢迎 , 唯恐市场被中国人控制 , 便任意加重了“普洱茶”的进口关税 , 引起了中国茶商的抗议 。 随之 , 法国人即下令禁止中国的“普洱茶”在越南销售 , 并强迫中国商人将运到越南的“普洱茶”全部原路运回 。 中国商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 只好私下与当地华侨商人协商 , 勉强将茶叶收下 , 仅收取了一点返回的旅费 。 茶商回国后 , 马帮和牛帮的主人又来追讨运费 , 茶商们只好变卖家产还债 , 茶号再次纷纷倒闭 , 茶市一派萧条 。 至此 , 六大茶山出现了大萧条 。 这就是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二 。
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第二次兴旺的同时 , 勐海茶区的茶叶贸易也处在热火朝天之中 , 其产品主要是通过缅甸销往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 以及国内的四川、西藏等地 。 二战期间 , 国内局势不稳 , 道路运输困难 , 极大制约了茶叶的销售 。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 日本占领了缅甸 , 勐海茶区的外销通道被堵死 , 刚刚建成的佛海茶厂不得不忍痛撤离 , 私人茶庄多数也倒闭 。
【六大茶山茶叶贸易的三次起伏】从民国二年到民国二十四年 , 六大茶山的第二次兴起走过了二十余个春秋 , 最后还是在时局和天灾人祸的影响下 , 再次走入其生命的低谷 。
第三次衰落:1949年以后 , 内战结束 , 国内形势趋于平稳 , 各级政府对恢复老茶园 , 促进茶叶生产十分重视 , 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 , 从1952年开始 , 茶叶生产开始再次复苏 , 一些老茶庄又开始了“普洱茶”的加工 。 到了1953年 , 全国进行了工商业改造 , 私营茶庄实行了公私合营的运行体制 。 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经济的控制 , 茶叶被列为统购统销的商品 , 六大茶山和勐海茶区所生产的“普洱茶”由政府统一收购 , 并按照上级的计划和指令进行调拨和销售 。 私营茶庄的茶叶只能零售 , 不得批发 。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社 , 1956年底至1957年农村纷纷成立了人民公社 , 六大茶山的私人茶庄被彻底解散 , 随之而来的是遍及所有产茶区的国营茶叶收购站、初制所 。 1958年 , 茶区所有的茶叶几乎都是用来制作绿茶和红茶 , 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 部分红茶也出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 传统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已经很少有人问津 。 60年代中期 , 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 传统的“普洱茶”加工工艺被放弃了 , 对“普洱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停止了 , 六大茶山的古茶园大多数被荒废 , 靠近村寨的老茶园被进行改造 , 按照规定的标高进行砍伐 , 使之符合新式茶园的高度 , 六大茶山的生态茶产量在逐年下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