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吃茶学

日本人在家与公司之间有一个奇妙的愈疗空间 , 就是茶店或咖啡屋(Café) , 每个人在这个都会的绿洲中回到自己的时间里 , 不会被都市或别人的步骤绊倒自己 。 茶文化源于十七世纪的翡冷翠 , 但是日本人将它发扬光大 , 用NFDAB茶店来打瞌睡、谈生意、读书、写作、绘画、约会等等 。 对于住家狭窄的日本人 , 三步一家的茶店是自家客厅的延长 , 每个人在某一个时代都有爱用的店 。 我的朋友池上说:“我喜欢的咖啡屋 , 都不记得名字 , 只记得地点 , 在哪条街哪个转角 , 每家店在几公尺外溢出的味道告诉我已经到了 , 是我休憩的场所 。 像女人一样 , 名字是不重要的!” 日本从明治至昭和末期 , 咖啡屋与茶店是有所不同的 。 当时的咖啡屋是较接近咖啡吧 , 点着霓虹 , 供应洋酒、啤酒及西餐等 , 是现代性的象征 , 而多用冰冷无机建材 , 几何学式的线面组合 , 其存在本身即为摩登;茶店则供应桌椅之外 , 也提供咖啡、红茶、果汁、面包及蛋糕等 , 建筑较不夸张 , 使用木质建材较多并采用较自由的曲线 , 也有仿欧美的建筑 , 表演相当个性化 。 昭和末期之后 , 咖啡屋与茶店的疆界愈来愈不明显 , 而Café四个洋文字母直接登场愈来愈多 。 我因为来日本时 , 还是茶店名称全盛的时代 , 依然使用“茶”字眼 , 或许再过十年 , 这个名词也要失传了 。
茶店 , 无论在什么时代 , 都是去会人的街上的客厅 , 一杯咖啡或茶便诞生一个自由的时空 。 而窥视街头的茶店 , 街景或行人便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 日本的茶店大抵是玻璃门 , 追求透明性 , 让客人可以浏览街头生态 , 不过这两年东京突然多了几百家开放式咖啡屋 , 露天或无门 , 成为年轻漂亮女孩演出自己的舞台 。 原本是休憩愈疗的场所 , 现在则引进新的紧张感 , 不过看人或被看 , 何者较自在 , 因人而异 。
茶店名词逐渐有消失之虞 , 是因为“茶”这两个字曾背负过多的历史使命 , 像1960年前后 , 从乡下上京的纯情青年对于只有男女成双入对进出的“纯茶” , 则完全是近乎风化店的魑魅魍魉的世界 , 刺激无限的想象力 。 “纯茶”文化也散播到台湾过 , 曾为各地街景一角;“茶店”是一直无法安于让人喝茶、喝咖啡设施的本分 , 一直必须与色情力量挂钩或奋斗 。 大阪曾有过“特殊茶”是以色情为号召的 , “纯茶”原本是为对抗“特殊茶” , 而强调清纯 , 但是结果也败给色情 。 其后有美人茶、未亡人(寡妇)茶 , 70年代后半期“无内裤NFDAB茶”席卷全日本 。 茶店回归到真正拥有威严、芳醇的时代 , 是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
除了风化茶之外 , 日本其实也有至今尚存的“爵士茶” , 是团块时代的人凝聚自己青春时代的地方 。 日本五十岁左右的男人 , 常不经意地会带我去个古朴的爵士茶店 , 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 , 他们曾享受委身于那种自由声音的快感 , 获得古典音乐所无法体验的肉体的感动 , 并藉以接触当年遥不可及的美国 。 在这店里 , 他们会说“顽固的店主已去世了” , 果然店里是一些穿了耳环的年轻人在看文库版的书 , 没有人像当年是闭目聆听 。 六十岁左右的日本男人则还经过“歌声茶”时代 , 也就是在店里客人自身合声唱俄罗斯民谣 , 表示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 。 许多日本中年男人当年不惜负笈东京求学 , 真正目的是为了在茶店中约会 , 许多茶店都有看板娘 , 如店主的女儿 , 常常成为年轻男人觊觎的对象 , 一天又一天地泡在店里 。
许多日本的作家如井上厦等 , 都是以茶店为办公室 , 他们在常去的店里有自己的指定席 , 在店里与编辑见面 , 在店里写稿乃至用餐、午睡 , 店内邻座的谈话 , 是绝佳的娱乐 , 提供不少创作的材料 。 许多作家、漫画家在从家里到工作室之前 , 一定先进一次茶店 , 而在此转换自己的心情 。 进茶店是每天例行生活的一部分 。 头脑混沌不清进茶店去整理的人很多 , 茶店中虽然常有许多他人同时进行休憩 , 但是却能让人有相当集中力 , 这是茶店摩诃不可思议的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