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无公害茶园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无公害农产品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 茶园的无公害管理是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 。
一、基本情况
(1)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 对茶叶消费的选择已不是过去只单纯追求品质和口感风味, 而是更加关心有无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的污染 。 因此, 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物已成为茶叶贸易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 尤其是一些茶叶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明显地扩大检验农药的种类和大幅度降低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MRL) 。 如欧共体国家1988年规定, 茶叶中检验的农药仅6种, 1996年扩大到62种;日本对茶叶中农残检验范围1986年为34种, 1993年扩大为51种, 并对进口茶叶的28种农药残留量作出最高限量, 美、日1971年开始禁止生产使用有机氯, 美国1994年又规定茶叶中不得检出三氯杀螨醇等, 可见茶叶进口国对茶叶农残及卫生质量的高度重视 。 因此, 发展无公害茶叶显得尤为重要 。
(2)无公害茶园建设的效益分析无公害茶园与一般茶园相比, 每年平均减少用药两次, 每亩节约农药成本14.5元, 同时因无公害茶园的良好广告效应, 可以招徕客商, 提高茶叶价格 。 与去年同期相比, 绿茶每公斤提高40元(不排除市场因素), 亩产干茶35公斤, 每亩可增收1400元 。
二、无公害茶园建设中易发生的问题
一是个别茶仍使用禁用农药 。 二是喷药只注重表面, 没有顾及茶园内部, 治虫效果差 。 三是除虫胜于用肥的思想作祟, 个别群众认为施肥不一定有茶采, 而没有除虫就更不行, 茶叶行情看好时, 就盲目喷药除虫 。 四是有些茶园高产密植, 不利于通风透气, 不利于喷雾器操作, 使蚜虫、蚧类、粉虱等害虫滋生 。 五是对鲜叶长度要求不严, 因而茶园留采面留得齐、留得长, 为蚜虫、小绿叶蝉提供丰富食料, 加上小绿叶蝉发生代数多, 世代重叠严重, 易出现治虫不死的假象 。
三、重要措施
1.优良品种的选择与保持 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发挥良种效应 。 也可以移棵并垄, 隔行逐年淘汰劣质品种 。 这样, 既不影响茶农的当年效益, 又可快速建成优质专业茶园 。
 
2.退出不合理间套种 禁止在茶园内种植小麦、玉米等高秆作物, 可以在茶园内间套种绿肥、饲草和部分经济作物, 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环境 。
 
3.推广无公害施肥技术 按照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的原则, 对无公害茶园进行施肥 。 有机肥以沼气肥、厩肥、秸秆高温堆肥为主, 禁止施用氯化铵、硝酸铵等化肥, 推广茶叶专用肥、BB肥、生物钾肥、矿物磷肥并进行深施 。 同时, 注意有机肥与化肥的主要养分比例控制在7∶3以内 。
 
4.病虫的科学防治 推广无公害药剂防治病虫草害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灯光、食饵及性引诱剂等诱杀害虫, 以虫治虫, 以菌治虫, 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茶叶病虫害, 井尽最大可能减少施药次数 。 禁止施用低效高毒、高残留农药如氧化乐果、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Bt粉等, 并掌握最后一次施药应在安全间隔期16天以上 。
 
5.建立无公害茶园管理档案 对茶园的农事操作要建立档案, 记录清楚, 如中耕时间、次数, 施肥时间、种类、亩用量, 施药次数、用药类型及用药量等 。
四、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策
(1)各级政府领导部门的重视是关键 。 要加强领导, 敦促农资、农业、贸易、科研各部门通力协作, 只要有计划、定措施、抓落实, 就能见成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