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茶一味 诗歌与茶 , 在很早以前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 唐代之前 , 以茶入诗者较为罕见 , 偶尔作为诗歌题材 , 与诗的创作并没有必然本质的联系 。 随茶文化兴起、发展诗文化也朝着历史特定的轨迹延伸向前 。 诗、茶是相互渗透 , 双向影响的关系 。 茶文化对诗人的人生志趣 , 生活情趣及文学活动方面都产生方方面面其特定的影响 , 为中国诗歌创作烙下独有的印记 。 绵延至今 。 唐代 , 随着茶宴兴起、发展 , 饮茶吟诗同境进行 。 品茗赋诗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创作形式 , 无论士大夫还是闲散文人 , 茶在其社会交往中地位日渐重要 , 朋友之间相互赠茶也因之频繁 。 按当时的习惯 , 寄茶者附诗向送 。 收到茶 , 也须以回诗为酬谢 。 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 。 所谓“越芽远寄入都时 , 酬倡珍夸互见诗 。 ”(宋赵忭《谢许少卿寄卧龙山茶》)即写出了当时寄茶、谢茶的诗歌往来情况 。 古代文人诗客间“索茶”也要以诗文为札 , “不将钱买将诗乞”“月团不许无诗得” 。 这样一来 , 诗的一次曾谢、索予 , 往往成为一次诗歌互答的过程 。 古代茶诗中 , 相当一部分作品 ,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 茶与诗歌之间形式关联的需要因而形成了 。 随着茶与诗歌表现形式、内容、情境进一步发展 , 文人认为:品茗必须以诗情相合 , 作诗亦应有茶香为绕 。 唐代诗人薛能即说“赖有诗情合得茶”如果没有诗歌相佐 , 再好的茶也饮之索然无味 , 无诗茶也苦 。 正因为品茶需要诗情 。 品茗作诗从形式相容发展到灵肉合一的境界 。 白居易曾语“或饮茶一盏 , 或吟诗一章”诸如此类如黄滔的“句成苔石茗”黄庭坚的“想见哦诗煮春茗”高启的“如今独坐吟诗句 , 茅屋茶烟冷未消”孔尚任的“茶成诗也成”古代诗人留下大量诗茶联体的记叙 , 茶诗相互参证 , 茶情、诗兴有机的统一 , 其间联系也日益深入 。 茶与诗既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 就必然对诗歌创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茶兴、诗情;茶风、诗风;茶诗本质辨证的统一 。 ----茶助诗情
茶可以助诗情 , 在茶文化兴起之初的唐代已被文人广泛认识到 。 薛能曾说:“茶兴留诗客”(《新雪八韵》)“新试茶经煎有兴 , 旧婴诗病合终难”茶之所以能留客 , 醉客 , 引发“诗病” , 正是因为茶兴引发了诗的因缘和契机 , “诗情森欲动 , 茶鼎煎正熟”将茶熟和诗情涌动构成了必然的因果关系 。 烹茶 , 必须茶好味美 , 方能助诗兴 , 周顶在《清波杂志》中说:“失引中国士大夫好事 , 宜乎珍尚鉴别 , 每相夸诩 , 惟恐汲水不熟 , 泼乳不多 , 啜尝而乏诗情也” 。 看来 , 饮茶之后不能引动诗人诗兴 , 这茶就不能说是烹的成功 , 若引之诗情顿发 , 诗兴飞动 , 就是诗、茶相容的最理想境界了 。 由于茶兴能助长诗兴 , 故而诗人有时也不自觉地将茶作为诗的催化剂 , 在吟诗时煮茶相对 , 借以引吸茶之灵性 。 诗成亦玲珑剔透 , 孔尚任每当“寻诗句未成”便“凭几听茶响”让茶响帮助他头脑中诗的思维 。 活跃的思维状态下产生的诗句自然如高泉水溅般透明 。 在茶的诗质催化下 , 平时着眼烟云平常风景也被茶香勾勒为云遮雾绕的武陵桃源 , 《踢惠山寺》中说“舌底朝朝茶味 , 眼前处处诗情”查诱发诗兴灵动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 在茶味作用下 , 眼前种种景物 , 诸般话题都成为诗歌创作的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