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自助餐的前世今生,你永远别想吃垮一家自助餐厅( 二 )


民国初期 , 西方自助餐才真正进入中国 , 只不过跟大多的西餐厅一样 , 更多流行于上流社会 。 20世纪80年代初 , 伴随着改革开放 , 一些中国的酒店里开始引入西方酒店里的自助餐 , 特别是早餐自助 。 此后 , 自助餐开始不断在国内市场涌现 , 并发展出海鲜、烤肉、日料等多元化主题 。
自助餐进入中国后的变迁
用二流的食材做出一流的品相 , 用视觉代替味觉 , 用品类代替品质 。 自助餐是一门关于欲望的生意 , 起步于中国人消费欲望萌发的年代 。
1990年 , 必胜客在北京东直门开了第一家中国门店 。 即使在北京 , 当时的必胜客也毫无疑问是高消费的典范 , 顾客们往往会穿戴整齐地走进餐厅 , 小心翼翼地拿起刀叉「学习」西餐吃法 , 像吃金子一样吃披萨 。
必胜客很快又推出了25元的自助沙拉 , 你可以拿一个碗去沙拉吧去装沙拉 , 但是限制只能取一次 , 这激起了无数民间大神的胜负欲 。 他们用「垒沙拉塔」的方式向小小的沙拉碗宣战 , 他们用各种建筑的技巧 , 用蔬菜和水果垒出了一座座九层妖塔 , 把自己的建筑方案上传到社区贴吧里 , 成为早年互联网上一个著名的挑战 , 由于太受欢迎 , 自助沙拉的价格一路涨到32元 。 游戏玩到最后 , 不堪其烦的必胜客在2009年 , 一劳永逸地取消了自助沙拉台 。

1998年开业的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 , 它当年的自助餐厅Garden Café , 也就是现在的怡咖啡 , 自助餐人均是60块钱 。 在上海人均月薪1000出头的1998年 , 实在是很高端了 。
而在2003年 , 来自台湾的商人袁昶平 , 在上海中信泰富广场开出大陆市场第一家门店“金钱豹美食百汇” 。 刚开业时的金钱豹午餐价格就达了180元/位、晚餐更高达220元/位 , 将自助餐的高端奢华风气推到了顶峰 。 要知道 , 2003年上海职工人均年收入才22000多元 , 平均月薪2000元不到 。 对普通人来说 , 花八分之一的月薪去吃一顿饭 , 确实太奢侈了 。

但令人意外的是 , 金钱豹在大陆大获成功 。 那一年 , 中国的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元 , 中国的餐饮消费开始进入“暴饮暴食”的阶段 。 上海的第一家门店开出后便大排长龙 , 热爱尝鲜的上海市民非常追捧 。 很快金钱豹又拓展到北京及其他城市 , 同样大受欢迎 。
人均二三百元、金钱豹每天供应超过400种菜品 , 从生鱼片到法式鹅肝 , 从牛排到哈根达斯 , 中餐西餐日料南洋菜 , 一应俱全 。 在物质还没没有足够丰裕的年代 , 金钱豹的大而全 , 以及市面上不多见的海鲜品类 , 都让它一面世 , 就成为了一种稀缺性的存在 , 让它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 。
最风光时金钱豹门店扩至29家 , 营业额逼近10亿元 , 还曾放话要实现“3年开店40家、年营业收入达30亿”的目标 , 并计划赴港上市 , 集资2亿美元 , 不过这个计划最终没能实现 。
上世纪90年代末那才叫报复性消费 , 产生了大量初次消费 。 不少人家里的第一台空调 , 第一台私家车 , 第一台PC , 第一套商品房都是在那个时候买入的 。 和金钱豹几乎同一个时代 , 涌现出了大量餐饮品牌 。 有以精品川菜和商务正餐著称的俏江南 , 餐饮界老大哥国民餐饮之王小肥羊 , 以及小南国、苏浙汇等 。
「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服务
去吃自助餐 , 你很难吃得到「最好」的食物和「最好」的服务 。

很多几十元的自助餐 , 基本不会调整菜品结构 , 肉、虾、菜、甜品、蛋糕、烤鸭以及廉价啤酒和廉价饮料是不变的主题 。 高级一点的自助 , 的确可以吃到不少新鲜的食物和海鲜牛排之类的食材 , 但也只是品类上高级点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