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来了 , “茶文化”这个词 , 在中国已经脍炙人口 , 但很多人还是不大了解 , 我有时候为了让身边的朋友明白 , 只好用在一个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喝茶聊天”来比喻说明 。 是呵!如果把茶文化仅仅只是理解为在茶馆里喝茶聊天 , 谈古论今 , 那么 , 确实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 , 只能算是一种时尚的消遣罢了 。 如果真知道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史 , 茶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那么 , 有兴趣者就应好好地去了解了解、研究研究了 。 哲人论茶 , 论的是文化 , 爱的是清茶 。 “哲学”一词 , 源于希腊文 , 意思是爱智慧 。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 哲人就是爱智慧的儿女 , 叫“智者” 。 中国哲学家同样认为 , 哲人就是爱思辨、爱顿悟 , 更爱理论的人 。 古往今来 , 哲学与佛教走的很近 , 哲与佛相通 , 茶与禅相投 。 寺中禅师和佛院高僧 , 凡近禅求佛 , 修身悟性者 , 皆告之有“智者问禅 , 清茶一味;迷者问禅 , 佛经万卷”说 。 禅师、高僧视茶为一种清尚、和敬 , 提倡“茶禅一味”的思想理念 。 在他们的心中 , 茶是使人明心见性的雨露 , 这恰恰体现出了中国老庄“精神内守”、 “闲情逸致”的人生哲学思想 。 自古以来 , 中国佛教宗派哲学讲求的就是沙锅内应天理、下合人伦、心即真如、与万事万物用“和”来应对 。 “和”可以使人明伦理、倡教化、调身心 , 而“茶禅一味”的理念 , 正体现出了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中庸和谐”思想 。 由此看来 , 哲人与茶自古有缘 , 由文化结缘 , 结下了不解之缘 。 对哲人来说 , 只要有清茶一杯 , 就是一种清尚 , 一种和敬 , 只要用“和”来应对处事 , 就能豁然顿悟 , 理论天下 。 着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这让现代的都市人憧憬 , 如果能在这般田园诗境里静心品茗 , 那真是一种清福啊……1986年以前 , 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吃论者” 。 学的专业是哲学 , 课堂里给学生讲的是哲学 , 生活中研究的还是哲学 。 1986年秋 , 一个梦让我从黑格尔转到了弗洛伊德 。 从此 , 便开始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和诊治人的变异 。 打那时起 , 我就迷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格理论”、“性欲学说” 。 《释梦》更是我爱不释手 , 放置枕边的一本床头书 。 21世纪的到来 , 我告别了弗洛伊德大师 , 重新迈入了一个现代前卫的领域 , 囊揣数码相机 , 手携DV , 开始了十分有意义的跨文化民族人类学的影视研拍工作 。 千禧年间 , 我创作了20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神秘的茶马古道》 , 把一段2000多年前延续至今的历史事迹 , 从云南的西双版纳一直写到西藏 , 出亚东又到了印度的噶伦堡 。 遗憾的是 , 因缺乏足够的拍摄资金 , 脚本至今仍封存于寓中书橱 。 坦言之 , 自从近年兴起普洱茶热 , 伴随着这股新的茶文化热潮 , 我又重新拿起了 “茶马文化”的课题 , 定位在“中国茶文化”、“云南茶马文化”、“普洱茶文化”等理论问题上 。 我为了编纂《中国茶文化艺术论》一书 , 仿效远古神农氏遍尝百草的精神 , 深入到滇南、滇西南古茶山 , 涉足茶马古道 , 探访茶农家 , 品茗正山普洱 。 我虽称不上是地道的茶学专家 , 但还是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 成书之时 , 我首先得感谢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前任所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创始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顺高先生 , 张先生在百忙中审阅书槁 , 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 并为本书写序 , 语重心长 , 感人甚深 。 《中国茶文化艺术论》从茶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人文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 , 沿着中国茶文化这样一条脉络慢慢展开 , 我从浩瀚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文献中 , 精心筛选 , 借鉴历史 , 联系现实 , 力求把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之精髓捻出来 , 加入一些现代茶文化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力图有所前进 。 【哲人论茶之中国茶文化分析】
推荐阅读
- 祁门人和茶的不解之缘
- 闽粤之茶礼
- “茶中之圣”鹿谷冻顶
- 僧人与茶道之渊源
- 《新世纪中国茶业发展之路 》
- 武夷岩茶“岩韵”之叙说
- 天下名泉之济南趵突泉
- 神秘的高马“贡茶”
- 红茶之迷
- 巴格达之星歌词(巴格达之星有没有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