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族的饮茶风俗以茶敬客 。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 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即使不是富裕人家, 也得有“粗茶淡饭” 。 家里来了客人, 不请吃饭可以, 但不敬茶就显得不礼貌了 。 客来敬茶是热情好客的表现, 也是传统的礼节和传统的美德 。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 ”这句宋代的诗说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客来敬茶的礼俗 。 客来敬茶, 要问客人喜欢喝什么茶, 是绿茶, 花茶, 红茶还是乌龙茶 。 当然如果家里只有一种茶也就罢了 。 要拿出好茶来招待客人, 决不能以貌取人, 分远近亲疏 。 相传清代的大书画家郑板桥到一个寺院去拜访方丈, 方丈见他衣著简朴, 如同一般俗客, 就淡淡地说, 坐 。 又回头吩咐小和尚, 茶 。 双方一落坐, 一经交谈, 方丈觉得此人不一般, 谈吐不凡, 颇有学问 。 于是就请入厢房, 说, 请坐, 有吩咐小和尚, 敬茶!后来, 再经深谈, 方丈知道来人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 随即请到方丈室, 连声说, 请上坐!又赶紧吩咐小和尚, 敬香茶!临别时, 方丈恳请郑板桥题字留下墨宝 。 郑板桥写了两句对联 。 上联是, 坐, 请坐, 请上坐;下联是, 茶, 敬茶, 敬香茶 。 羞得方丈满脸通红 。 这个故事版本很多, 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中说是郑板桥和刘墉的故事 。
在汉族饮茶风俗中, 除了广东福建等地的工夫茶以外, 讲究一些的一般是用盖碗来泡茶 。 许多地方都有用盖碗泡茶的习惯, 但以四川最有代表性 。 不但茶馆里用盖碗, 普通家庭里也喜欢用盖碗 。 盖碗是三件套, 盖, 碗, 托 。 用盖碗泡茶确实既方便有实用, 既可揭盖闻香, 又能观赏茶汤 。 能趁热喝, 还不烫手 。 早在唐代就有了带托的茶盏了, 据说是唐代府尹崔宁的女儿发明创造的, 她嫌端茶盏时烫手, 就想了个办法, 把蜡烛烤软, 上面放个小碟子, 就成了盏托, 不烫手了, 传到工匠那里, 就制成了带托的茶盏了 。 四川的茶博士用盖碗沏茶成了一门技术, 甚至是绝技 。 长嘴大铜壶, 青花瓷盖碗, 茶托茶碗一串串从茶博士的手里飞出去 。 令人眼花缭乱, 却都能准确地落在客人的桌前 。 茶博士离得很远冲茶,如同蜻蜓点水,有的还能做出花样动作,高难度动作 。
文士茶是早年流行于江西婺源文人学士中的传统茶俗,也是用盖碗品饮,盖碗又称“三才碗”, 代表天、地、人的和谐 。 文士茶讲究饮茶人士之文雅、饮茶环境之清雅、饮茶器具之高雅, 追求汤色清、气韵清、心境清, 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
2.少数民族饮茶风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因为生活风俗的差异, 饮茶风俗也各有不同 。 俗话说,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俗, 有回族的罐罐茶, 用陶罐煮茶, 以喝清茶为主, 也有用油炒茶, 或在茶中加花椒, 核桃仁, 食盐之类 。 土家族擂茶, 又称打油茶, 是用新鲜叶子, 生姜, 芝麻, 生米等混合在一起用硬木棍用力旋转, 然后倒入碗中, 用沸水冲泡, 用调匙搅动 。 傣族竹筒茶, 将嫩茶装入嫩香的竹筒中, 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烤, 烤软后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 再填进茶叶, 再烤, 再压, 直到竹筒内填满为止 。 喝茶时, 用刀剖开竹筒, 将茶取出来放在茶碗里冲泡 。 撒拉族的“三炮台”, 是用盖碗冲泡, 他们将盖碗的盖, 碗, 托三部分比喻为“三炮台” 。 茶里要放冰糖, 枸杞, 葡萄干, 桂圆, 红枣等 。 茶叶一般是绿茶 。 三炮台茶很好喝, 口味香甜, 大多数汉族人也喜欢喝, 在许多高档饭店, 餐前给客人上的茶都是用盖碗冲泡的“三炮台”, 也有人称为“八宝茶” 。 下面, 着重介绍一下白族的三道茶, 蒙古族的奶茶, 藏族的酥油茶和维吾尔族的香茶 。
推荐阅读
- 浅谈中国茶文化
- 与女子有关的茶俗
- 探究茶乡人的茶道和茶俗更,可以更懂茶。
- 历史上的茶俗趣事
- 【茶俗文化】茶俗、婚俗、温汤浴
- 德昂族底蕴丰富的浓茶茶俗
- 独具地方风味的四川多样茶俗
- 6首民间茶俗歌谣
- 绍兴独具特色的四季茶俗
- 茶俗,历史文化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