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少许”是多少?

中国烹饪 , 作为文化层面 , 是中华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 在古代 , 烹饪还被喻为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论:“调和鼎鼐”“治大国 , 若烹小鲜”等等 , 就是从烹饪中得到治国的启示 。 作为技术层面的烹饪 , 主要靠磕头拜师、师徒传授、个人摸索实践 , 并没有统一标准 。 各地区、各个饭庄、各个家庭 , 都有自己独到的技法 。 烹饪是靠经验的 。
1966年1月 , 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一本《大众菜谱》 , 编者在出版说明里写道 , 出版这本菜谱“是为了改进食堂和家庭伙食” 。 当年 , 主管全国饮食服务行业的是商业部 , 因为商业部那时还没成立自己的出版社 , 《大众菜谱》组织编定后 , 就交轻工业部所属出版社出版 。 从出版时间看 , 如果再推迟四个月 , 这本《大众菜谱》断不可能出版 , 因为“五一六通知”发布后 , 革命激情压倒了人们对美食的欲望 。
实际上 , 1966年 , 中国还是计划经济 , 吃饭的民生问题还没完全解决 。 人们追求的主要是填饱肚子 , 哪里有追求美食的欲望呢?但历史地看 , 我国人民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 到1965年 , 经济在增长 , 生活在逐渐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改变了 , 就想吃点好东西 , 吃得好一点 。 人 , 有了追求美食的欲望 。 儒家经典说:“饮食者 , 天理也;美味者 , 人欲也 。 ”人有了欲求 , 《大众菜谱》应时而出 。
从这本菜谱里的每款菜看 , 收入书中的其实都是全国各地饭庄、家庭里日常吃的普通菜 , 没有昂贵的食材 , 不是提倡铺张浪费 , 大吃大喝 。 请各地饮食行业的厨师参与菜谱的编写 , 正是尊重厨师的经验 。 按厨师贡献的菜肴做法编成文字 , 是对读者负责 , 有可操作性 , 有错也不会错得太远 。
一款菜 , 做不易 , 说更难 , 落实到文字 , 还是比较模糊 。 比如 , 主食材可以当年的计量单位 , 写明猪肉牛肉几斤几两几钱;那么 , 辅助材料、调味品如何表述?看菜谱 , 凡涉及到这个经验事实 , 只得写“适量”“少许” , 辣椒、葱、姜“各少许” , 黄酒、味精“各少许” 。 这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概齐”“看着办”“差不多” 。 读者看到这样表述 , 不认为是问题 。
改革开放后 , 中国厨师要参加国际性的烹饪比赛;拿出去参赛的菜肴 , 要有中英文字说明 。 有些著名的中国菜肴 , 菜名很文化 , 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汇 , 很难译 。 涉及中国菜肴的定量说明 , 也很麻烦:按照国际通行的计量单位 , 不但中国人习惯的“适量”“少许”不行 , 还要写明每款菜的化学成分、营养含量 。 说“宫保鸡丁”“红烧肉”里含脂肪百分之几 , 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几 , 含磷含钾百分之几 , 听起来是笑话 , 但要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 就要遵守人家定的规则;事情不大 , 却得在人家定的规则前让步 。 第一次参加世界烹饪大赛 , 我国有关部门匆忙请食品检验部门弄了个大概齐的化验、定量表 , 取得了参赛资格 。
在图书大厦、大型书店里 , 烹饪、菜谱类的书成专架陈列 , 大都是铜版纸印刷 , 五颜六色 , 百花齐放 , 印制漂亮 。 我有时经过 , 随手翻翻 , 知道这些外表华丽的书籍都没什么扎实内容 , 像泡沫经济一样 , 很快就会风吹云散 。 倒不如我收藏的1966年1月出版的《大众菜谱》 , 装帧设计简单寒酸 , 内容却扎实可靠 , 而且 , 我能从中观察到社会变化的动态 。 一本菜谱 , 是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参考资料 。
【食材|“少许”是多少?】智能手机普及后 , 教人烧菜做饭的视频更直观形象 , 将手机架在厨房 , 食材、调味品放多少 , 随看随学随吃 , 快乐无边;纸质菜谱类图书 , 已落在时代后面了 。

推荐阅读